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古代窮書生進京趕考,沒有盤纏該怎麼辦?

古代窮書生進京趕考,沒有盤纏該怎麼辦?

時間:2019-08-13 14:29:31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有著許許多多的成就,期間也產生瞭一些偉大的思想一直延續至今。其實還有一項在封建社會產生的制度在現在也能看見其延伸的身影,這項制度就是科舉制度。從科舉制度建立以來,中國人就自然而然的把讀書看作是普通人當官的唯一途徑。雖然現在已經不存在科舉制度,但是在這個社會老百姓想當官的唯一途徑還是讀書。這種思想延續瞭一千多年,到瞭近代社會就出現的“知識改變命運”等類似的口號,讓所有人都認為隻有讀書才能出人頭地。

科舉制度在隋唐正式設立,這個制度的設立直接提升瞭平民百姓的地位。隋唐以前如果不是達官貴族很難在進入官場,一展抱負。所以科舉制度一出來,就受到瞭廣大基層百姓的歡迎。從此以後,隻要是男性,不管他的傢裡有多窮,都會通過科舉考試這個途徑來改變命運。寒窗苦讀十餘年,為的就是能夠“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舉考試分為四個階段,這就像是打怪升級一樣,隻要通過瞭前一個階段的測試,才能進入下一個階段。科舉考試的四個階段分別是童試、鄉試、會試以及殿試。

那麼在順利通過前三個階段之後,一些人就獲得瞭殿試的資格,萬一那個考生是廣西或者是更南方的人,要去北京考試,路途這麼遙遠該怎麼去呢?古代不像是現代各種交通方式便利,安全性高,速度快,廣西到北京最多一天時間就到瞭。一些有錢人傢還好,再怎麼樣資金是充足的,而對於一些本來就窮的揭不開鍋的傢庭該怎麼辦?在這裡我們主要以離我們最近的清朝為例。

清政府會事先擬定名單,對各個考生進行調查,然後根據其路程的實際距離發放的相應的補貼。舉個例子,比如說的這個考生是江蘇的,江蘇離北京也不是很遠,一般情況下,考生可以拿到10兩銀子的路費補貼。如果在遠一點,就可以拿到20兩以上的補貼。除瞭路費補貼之外,考生的當地政府還會提前為考生定制馬車,馬車的前面會插一面黃色的旗子,這就是“公務用車”,享有通行全國的權利,即使是那些經常攔路搶劫的土匪,也不敢打這些車的主意。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