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的戰爭到底是什麼樣的 為何說是一種禮儀性質的呢
還不知道:春秋戰爭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傢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我發現,春秋和戰國時期是中華民族一個極其特殊的年代,其文化氛圍和文化培育體系都各有不同,感覺就是從傳說到歷史的一個過渡的感覺。 我看的書中很多關於春秋禮法的地方很奇怪,比如 戰爭失敗,但是不被滅國。 比如說各國貴族在戰車中的比試都是帶有一種論輸贏不論生死的感覺。

希望有沒有大神解釋下,為什麼春秋和戰國的氛圍如此不同,戰國一上來就是吞並和滅國,沒有那種禮儀之邦的感覺。 時間過度很短,歷史上為什麼人類怎麼會變的這麼快?
先問是不是在問為什麼。春秋時期有得是滅國戰爭,隻是極少發生中等以上規模諸侯國的滅國戰爭。因為生產力不允許。一旦過快擴張,邊遠地區無法有效管理,往往又得分封貴族、這就成瞭一種循環。
例如晉國雖大,最終還是被三傢分晉,就是因為當時的生產力條件還不足以讓諸侯國開發出更高效的國傢組織形式。

當戰國時代,郡縣制慢慢出現後,快速擴張變成可能。同樣的,生產力條件也因此各國舉行高烈度戰爭。中等以上規模諸侯國之間的滅國戰爭就極其普遍瞭。
因為大部分滅國的戰爭都沒有被記錄下來。

衛魯宋鄭即使在春秋中期也不是小國,而是中型國傢。魯國邊上有個國傢叫邾國,國土面積隻有魯國的幾分之一。魯國總欺負邾國,就跟齊國總欺負魯國似的。然而,邾國旁邊還有個國傢叫鄅國,這個國傢隻有邾國的幾分之一大,國土面積僅相對於今天臨沂市蘭山區的一半。有一天,鄅國國君出去監督野人耕作,回來的時候發現自己的城裡一個人都沒瞭。原來邾國乘他出去的時候攻打鄅國,邾國一個叫羊羅的勇士沖上去將鄅國關城門的人砍死瞭,於是邾國人就進城把鄅國人都抓走瞭。

鄅國國君非常絕望,於是就跑到邾國去,表示你們把我也給抓走吧!邾國感覺自己做的是不太好,就把鄅國國君的妻子放瞭。鄅國國君說你們把我女兒也放瞭吧,邾國人說我們不放。鄅國國君妻子是宋國大臣向戎的女兒,於是向戎的兒子向寧領兵討伐邾國。邾國跟宋國會盟,將從鄅國那裡搶來的財產人口都還給瞭鄅國。然而好景不長,過瞭三年向傢失勢,向寧流亡外國,於是邾國又把鄅國滅瞭。又過瞭十幾年魯國攻打邾國,把原來屬於鄅國的國土占領瞭。這件事被記錄在《國語》中,此外邾國還滅掉瞭須句,魯國幫須句復國,然後被邾國打的大敗。邾國這麼一個小國就在春秋期間滅掉瞭至少兩個國傢。為什麼關於邾國的記錄這麼多呢,因為邾國就在魯國邊上,是除瞭齊國宋國之外與魯國接壤的最大的國傢,現在流傳下來的春秋時期的史料基本都是來自魯國史官。像鄅國與邾國這樣小國間的戰爭如果不是發生在魯國邊上又有宋國參與,根本不會被魯國史官記錄下來。春秋時期應該有好多小國間的戰爭形式與邾國和鄅國相當,而非大中型國傢間的三軍對壘。

另外春秋時期被滅掉的國傢我們基本連名字都沒聽過,而戰國時期被滅掉的國傢我們瞭解的都比較多。
其實春秋時代,哪有什麼禮儀呢?那就是魚大吃蝦,蝦大吃魚的時代。
臣子廢殺君主,那就是傢常便飯;大國滅小國更是傢常便飯。一切就看有沒有機會、有沒有實力!
所以,整個春秋時代,據太史公所說,被臣子殺掉的君主就有三十六個,被滅亡的國傢就有五十二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