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的兩個政策,看似互相矛盾,實則作用很大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瞭一篇關於漢武帝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西漢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比較有名的王朝,在西漢時期,有比較有名的文景之治、漢武盛世等輝煌時期,尤其是漢武帝更是被稱作千古一帝,漢武帝憑借自己的累累功績確實也能夠承受這個美名,漢武帝的表現可以說是非常優秀的,不管是文還是武,他都有所成就,但是我們知道漢武帝此人尚武,心有有大志,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方霸王,所以他經常派兵攻打其他國傢,他尚武已經到瞭窮兵黷武的地步,但是同時說出要獨尊儒術的帝王也是他,這豈不是有點矛盾?那麼到底是怎麼回事,還要看今天小編的文章給大傢慢慢分析。

首先我們來說他所實施的“罷黜百傢,獨尊儒術”,是董仲舒給他提出的建議,那麼到底怎麼才是獨尊儒術呢?儒傢經過孔子建立以後歷經瞭那麼多年,早就已經不再是最初的儒傢瞭,每一代弟子都會出於現實的需要而更改儒學內容,畢竟儒學是給那些普通人士一條成官之路的,如果連當時的皇帝都瞧不上儒傢,儒傢怎麼給其他人提供道路呢?所以當時的儒傢已經改變瞭。在董仲舒的提議下,把儒傢的六部經典書籍當作是國傢的核心思想。這才是所謂獨尊儒術。
漢武帝本人其實並沒有完全的獨尊儒術,首先他這個人比較迷信,這可能也是受到祖上的影響,畢竟他的上上一代漢文帝就非常迷信,所以他迷信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這已經和儒傢的核心思想有所出入瞭。另外他還重用酷吏,動不動就嚴刑拷打似乎也跟儒傢的思想不太符合。但是當時的儒傢應該是治國的最好選擇。秦國選擇瞭法傢,由於太過苛刻,最後積壓瞭百姓的不滿,最後導致瞭國傢滅亡。儒傢思想在經過多年的發展以後,應該會最適合治理國傢的。
雖然漢武帝他自己不完全遵從儒傢思想行事,但是他推行儒傢的時候確實也是讓儒傢自己一傢獨大的。這個時候的儒傢所推崇的都是上到帝王下到百姓都比較喜歡的。推崇王道,這樣皇帝自然開心,推行仁政,慘遭壓抑的百姓們自然喜歡這個樣子的政策。剩下所推崇的禮制、德治都是受人歡迎的,一方面保證朝廷內部不出亂子,一方面保證百姓們不會輕易叛亂,座椅橫看豎看都是很滿意,於是漢武帝推行儒學也確實是真心實意的推崇。

除瞭獨尊儒術外還有前一句罷黜百傢,但是當時的漢武帝真的那麼苛刻嗎?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嚴格,他沒有像秦始皇一樣焚書坑儒就說明他還是沒有直接搞死其他學派,隻是不允許其他學派出來作妖而已,畢竟他現在推行儒傢,跟皇帝唱反調那肯定是不行的。那麼漢武帝難道隻是喊瞭喊擺出百傢的口號嗎?當然不是,他隻是針對當時的縱橫傢們采取瞭手段。現在的縱橫傢也就是當初遊說各國聯合起來對抗秦朝的那群人,這西漢時期搞分封,說不準那一天這些縱橫傢們就要遊說各個諸侯國聯合在一起對抗西漢王朝瞭,這是漢武帝絕對不允許的事情,所以他隻是幹掉瞭縱橫傢們。
漢武帝對國內施行仁政,但是對外國那可是征戰不斷。為啥推行儒傢思想的漢武帝會這麼愛出兵他國呢?首先是我們上面也說瞭,漢武帝是一個有雄才大略的人,他自己沒有那麼信奉儒傢,隻是在國內真正地推行儒傢而已。他手中有軍隊,怎麼可能不發起戰爭去實現他的雄心呢?尤其在看到那些小國傢的時候,肯定會產生吞並他們的欲望。另外就是匈奴,遇上強大的對手,自然也會引得內心一陣騷動。
當然要想發動戰爭也得有資本,這就要感謝他的前兩代帝王瞭,文景之治使得國傢國力強盛,有錢有兵,打仗的資本就有瞭,所以漢武帝肯定會經常出兵打仗。但是國傢再大也禁不住一個勁的消耗,打仗的時候大部分的男丁都在前線,剩下國內的地沒人去中,慢慢沒有瞭錢,沒有糧食,拿啥打仗?所以他後來也采取瞭休養生息的政策。總而言之,漢武帝在位期間的政策互相不矛盾,愛打仗使得漢武帝時期的西漢王朝達到巔峰狀態。獨尊儒術是為瞭讓國傢更好地往前走,並且他這個決定奠定瞭後來的所有封建統治王朝的思想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