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曜曾是目不識丁的窮小子,最後成封疆大吏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瞭一篇關於張曜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張曜堪稱晚清軍中一代傳奇將領。
然而,張曜的早年非常不堪,年輕時,他傢境貧困,無錢讀書,隻好浪跡市井,與各種地痞流氓打交道,最後成瞭一個坑蒙拐騙的無賴。
張曜是浙江人,浙江一帶經濟繁榮,賭風極盛,無賴成性的張曜自然沾上瞭賭博,光顧賭場成為他生活中的一大要事。賭場之內十賭九輸,張曜本來很窮,還光顧賭場,就更是窮得叮當響,讓人惡而遠之。

有一天,張曜在大街上遇上一個姓陳的親戚。姓陳的親戚素聞張曜不學無術,又見他沉迷賭博,早就忍無可忍,劈頭蓋臉地痛罵瞭他一通。姓陳的親戚或許是出於恨鐵不成鋼的心理,但張曜覺得很沒面子,於是離開傢鄉,跑到河南固始投奔姑父蒯賀蓀。
蒯賀蓀是固始知縣,他也不是很喜歡張曜這個無賴侄兒,見他目不識丁,便沒有重用,隻是打發到衙門裡吃閑飯。如果不出意外,張曜這輩子便是如此,吃一輩子閑飯,渾渾噩噩地過一輩子。
然而,張曜閑飯沒吃多久,捻軍興起,氣勢洶洶殺向固始而來。固始的鄉紳們驚慌失措,湊瞭一筆錢給蒯賀蓀,讓他招募一支三百人的團練,抵抗捻軍。蒯賀蓀很快便將人馬召集,可是,由誰率領這支團練,卻成瞭橫亙在他眼前的難題。
蒯賀蓀實在找不到合適的人選,當地也沒有幾人願意接管這支軍,因為捻軍來勢洶洶,誰也沒有信心,也沒有勇氣與捻軍一戰。張曜趁機毛遂自薦,蒯賀蓀無人可用,見張曜有一身力氣,又有膽量,隻好將團練交給他。
誰也沒有料到,張曜這個目不識丁的無賴,卻是一把打仗的好手。捻軍殺入固始後,張曜認為三百團練人數太大,不足以與捻軍硬碰硬,提出設伏奇襲捻軍。蒯賀蓀早就捻軍嚇得六神無主,無計可施,慌忙同意張曜的建議。
當夜,張曜率領三百團練突襲捻軍大營。捻軍猝不及防,被張曜殺得軍心打亂。由於正值黑夜,捻軍又被殺得人心惶惶,根本不清楚對方的人數,還以為是大軍壓境,竟嚇得狼狽而逃,被三百團練追著打。
恰在此時,清軍名將僧格林沁率大軍殺到,發現清軍正追著捻軍打。在這之前,可隻有捻軍追著清軍打的份。僧格林沁大喜,忙與張曜所部團練聯合,將捻軍殺得落花流水。

僧格林沁非常欣賞張曜,戰後,在他的推薦下,張曜受賞藍翎。後來,蒯賀蓀轉遷到其它地方,張曜補瞭他的缺,被授為固始知縣,步入官場。從此,張曜一發不可收拾,歷任知州、知府、道臺。1861年時,已官至河南佈政使。
不過,清廷後來發現張曜目不識丁,而河南佈政使主管一省財政、民政,目不識丁者如何能夠勝任?隻好將他調任總兵。雖然總兵的官級不輸佈政使,但清朝延續明制,重文輕武,總兵的實際地位卻不如佈政使。
這讓張曜十分鬱悶。既然吃瞭沒文化的虧,張曜下定決心,刻苦讀書。他專門刻瞭一枚鐫刻“目不識丁”四字的印章,激勵自己發奮讀書,甩掉文盲的恥辱帽子。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幾年努力,張曜的學業大有增進。
在刻苦讀書的同時,張曜也沒有荒廢軍務,因功又被朝廷任命為山東巡撫,成為堂堂封疆大吏。山東巡撫是文官,但這一次,朝廷沒有將他轉任武官,因為朝廷也已知曉,張曜已不再那個目不識丁的武夫。
就這樣,當初被人輕視的街頭無賴,在親戚恨鐵不成鋼的痛罵下,浪子回頭,借助時勢的東風,終於實現瞭人生的逆襲。光緒十七年(1891年),張曜病死濟南,享年60歲,贈太子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