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本來可以跑到南方活命的 為何最後會選擇自殺呢
崇禎為什麼不跑到南方去,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傢一個參考。
當王朝覆滅的時候,很多末代皇帝都會選擇逃跑。但是,有些皇帝卻不願意逃跑,要和他的王朝一起覆滅。比如崇禎皇帝,當李自成打進北京城來的時候,他在隆隆的炮火聲中,逼迫他的嬪妃們自殺,又親手砍殺他的女兒們。最後他跑到煤山上吊自殺。
崇禎皇帝的舉動,也在後世獲得一些贊揚。有人甚至用“君王死社稷”來稱贊他,把他和遷都北京城的“天子守國門”的朱棣合起來,作為明朝皇帝有骨氣的表現。
其實,如果崇禎皇帝不吊死,而是往南方逃跑。到瞭南方後,由他出面組建南明政權,帶領大傢抗擊李自成起義軍和清軍,未嘗沒有勝算。就算終究無法收復全部國土,像南宋、東晉一樣,在南方建立割據政權,也不是不可能。

(崇禎皇帝)
但是崇禎皇帝卻非常堅決地吊死瞭。那麼,崇禎皇帝當時是一種什麼心態,他為什麼不繼續拼殺下去,而是要非常幹脆地吊死自己呢?
一、傲氣。
傲氣伴隨著崇禎皇帝一生,是他最大的心理狀態。
當年松錦大戰之後,實際上明朝關外的土地已經喪失殆盡,隻剩下吳三桂帶著三萬殘兵,守在寧遠孤城。當時皇太極想和崇禎皇帝談判,讓崇禎皇帝承認自己的合法地位,承認自己打下來的地盤。
其實承認不承認,皇太極都實際擁有瞭。崇禎皇帝如果手段靈活一點,不妨就假裝承認。假裝承認,還可以尋到戰機,說不定還能反敗為勝。但是他絕不這樣做,就算直接和皇太極對話他也不願意。而是要向他的大臣發佈詔令,讓大臣去給皇太極傳話。這種傲氣讓皇太極很不高興,因此最終談判沒有成功,皇太極加強瞭進攻。
還有,當李自成打進到北京城的時候,也是想和崇禎皇帝談判。他對崇禎皇帝說,如果崇禎皇帝願意封他為西北王,他願意帶著農民軍前去攻打滿清。不管李自成這個說法是真情還是假意,總之崇禎皇帝其實並不吃虧。畢竟人傢已經打到北京城下瞭,所有結果,肯定都比被李自成攻破皇宮奪位好。但是崇禎皇帝就是不答應。
這兩個事例,都包含著崇禎皇帝瞧不起別人的意思。在崇禎皇帝的眼裡,皇太極不過是個胡人,李自成不過是個土匪。這樣的人怎麼有資格和他對話呢?所以他不屑於使用謀略,不屑於表達議和。
而往南方跑,顯然會讓崇禎皇帝的自尊心受到極大的傷害,他怎麼還會這樣做呢?

(皇太極劇照)
二、絕望。
崇禎皇帝不往南方跑,還有個重要的原因,是他感到瞭絕望。
崇禎皇帝認為,就算是跑到南方去,也是沒有用的,依然打不贏李自成的農民軍及滿清軍隊。崇禎皇帝之所以有這樣的判斷,並不是他認為李自成和滿清的軍隊有多麼厲害,而是他對大明的大臣和軍隊感到失望。
直到他去世的最後一刻,他還在說,他本人不是亡國之君,但是大臣們都是亡國之臣。他認為之所以失敗,都是大臣們不努力,大臣們貪生怕死,大臣們愛財貪賄。總之,都是大臣們害瞭他。
正因為他對大臣們感到絕望,因此,他認為,就算逃到南方,還是那麼一幫大臣的話,顯然是沒有希望的。

(李自成劇照)
三、聲名。
很多古人並不怕死。不怕死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的認識觀和我們不太一樣。他們認為,死隻不過是換一種活法。身體雖然腐敗消滅瞭,但是靈魂卻還存在。當一個人死後,他是可以見到那些早死的祖先的。
正因為是這樣的認識,所以,古人特別註意自己活著時候做的事情。因為所有這些事情,不但需要接受歷史的檢驗,接受歷史的評價,還會在去世後,接受祖先的評判。
崇禎皇帝如果逃跑,首先他認為逃跑的結果肯定也是死,這樣的話,不但在歷史上會留下恥辱的名聲,而且到地下後,也無法向祖先交代。
既然如此,不如幹脆自殺,達到“君王死社稷”的效果。那樣的話,其悲壯慘烈的行為,肯定能得到原諒和同情,說不定還能得到誇贊。
出於以上幾方面的考慮,因此崇禎皇帝做瞭那樣的事情。
(參考資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