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到底做瞭什麼事情 為何說沒有他明朝早就滅亡瞭
為什麼說沒有張居正明朝早就滅亡瞭,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傢一個參考。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經過“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使明朝的經濟恢復、社會安定起來。前人栽樹後人乘涼,隻是到正德、嘉靖兩朝,也就是第十、十一任皇帝時明朝開始出現頹勢,因此有人說,如果沒有張居正大明朝早就亡瞭,那麼張居正都幹瞭些什麼而有此一說呢?
從小就表現出天資聰穎的張居正,深得知府李士翱、巡撫顧璘這二位大人的喜愛,並且寄於厚望,為其改名為“居正”。而張居正也十分爭氣,15歲便中瞭舉人,23歲時中瞭進士,於是在1547年開始,張居正開始瞭他的仕途生涯。

張居正剛入仕的時候,正逢內閣朝廷著激烈的政治鬥爭,夏言與嚴嵩爭奪首輔之位,讓他看到瞭官場的黑暗與陰險,一度產生瞭“消極怠工”的念頭,後來在老師徐階的影響下,“內抱不群,外欲渾跡,相機而動。”
可以說這個時期的張居正完全處於學習階段,瞭解官場上的風氣、熟悉政治朝綱,同時又不忘記瞭解民間的疾苦,面對那些政治鬥爭時,他選擇瞭冷眼旁觀,不失為一種明哲保身的隱忍態度。
公元1572年,47歲的張居正成為瞭內閣首輔大臣,經過二十多年在官場上的“淬煉”,張居正終於“多年媳婦熬成婆”,到瞭展現自己真正實力的時候瞭。在他接任首輔一職後,馬上提出瞭整飭吏治,富國強兵的改革方案。

這時的萬歷皇帝才十歲,剛剛即位的他知識與能力水平都有限,因此他從思想到行動上,都給予張居正大力的支持,使改革的措施很快得到落實。
張居正根據明朝當時的政治風氣,先對政治進行瞭大刀闊斧的改革,實施“考成法”達到整飭吏治的目的。對於要辦的事,從內閣到六科,從六科都到衙門,層層考試,做到心中有數,提高瞭各級部門的辦事效率,使朝廷發佈的政令“雖萬裡外,朝下而夕奉行”。
官場上的嚴格整頓,使各個崗位的官員都不敢懈怠,每個人都安分守己,積極完成自己的分內工作,改變瞭以往拖欠稅糧的情況,國庫也逐漸充實起來。由此可以看出,張居正政治方面的改革是非常成功的。

之後張居正又實施瞭“一條鞭法”進行瞭經濟改革:把各州縣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征總為一條,合並征收銀兩,按畝折算繳納。這樣大大簡化瞭稅制,方便征收稅款。同時使地方官員難於作弊,進而增加財政收入。
經濟上的改革使當時的社會矛盾有瞭極大的緩和,改變瞭當時極端混亂、嚴重不均的賦役制度。它減輕瞭農民的不合理賦役負擔,取消瞭苛重的力差,使農民有較多時間從事農業生產。
在擔任內閣首輔的十年中,張居正鞠躬盡瘁地奔波勞碌,使進入頹勢的明朝出現瞭轉機。在1582年時,太仆寺存銀多達四百萬兩,加上太倉存銀,總數約達七八百萬兩,太倉的存糧也可支十年之用,史稱“萬歷中興”,又稱“張居正改革”。

由此可以看出,張居正在這十年中的重要作用,如果沒有張居正,僅憑十歲的萬歷皇帝,以當時首輔高拱的能力,即使不出現大權旁握的情況,也不會有張居正的此番作為,隻會加速明朝的滅亡。
張居正為瞭明朝社稷鞠躬盡瘁而死,隻可惜在死後萬歷皇帝一句“專權亂政,欺騙主上忘恩負義”讓他的子嗣面臨瞭抄傢的命運,直到天啟二年(1622年),天啟皇帝為張居正復官復蔭,正是應瞭“伴君如伴虎”的那句話瞭,生死榮辱都在皇帝的一念之間。
參考資料:《張文忠公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