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皇太後竇漪房在世時,漢武帝每件事都要跟她匯報嗎?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瞭一篇關於竇漪房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竇漪房原是趙國人,幼時父母去世成為孤兒,生活十分貧苦,早年被劉邦選美入宮,後成為劉恒皇後。她歷經高祖、文帝、景帝、武帝四代(如加上高祖後時乖運蹇的惠帝算五代),一生充滿瞭傳奇,是個頗有故事的女人。
(一)入宮後陰差陽錯被送到代地
竇漪房出生於一個貧窮的農民傢庭,父母逝世後,她與哥竇長君和弟竇少君相依為命生活。劉邦成為漢高祖後,派人四處搜尋美女充實後宮。那天豆蔻之年的竇漪房去挑水,被尋美的官員一眼相中,不由分說,立馬就要強行帶走。
竇漪房含淚提出回傢給哥哥弟弟弄頓飯吃後再走的要求。估計是動瞭惻隱之心吧?尋美的官員同意瞭。竇漪房和哥哥弟弟一起吃瞭頓簡單的飯,在尋美官員不斷的催促聲中,戀戀不舍地揮淚離開瞭傢。她知道內宮深似海,今生再也不可能回來瞭。

從現有史料上看,劉邦是一個很有“性”趣的人,按現在的話說,他那大兒子劉肥是個非婚生子女,在兩千多年前就敢如此操辦,夠得上“前衛”的瞭。不過經年征戰奪天下辛苦磨人,隨著年老體衰,“性”趣變成瞭手長袖短之事。竇漪房和進宮的大多數姑娘一樣,被冷落在一邊無人問津。
沒過多久,劉邦駕崩瞭。皇後呂雉為瞭專權,將兒子們全都送到他們各自的封地去,並送給每人五個沒被劉邦臨幸過的宮女。
竇漪房很想回趙國故土與哥弟團聚,掏出身上僅有的一點兒銀兩賄賂經辦此事的宦官,請求其將自己分到趙國。甘蔗嘛隻能吃一節剝一節,到故土後,再找與哥弟見面的機會。殊不知答應瞭竇漪房要求的宦官,公佈去向名單時變瞭卦,將其分配到瞭代地,即代王劉恒的封國。為啥這樣辦?宦官是嫌賄賂的銀兩少瞭或是把此事忘記瞭?誰也說不清原因。那時代的代地是塊苦寒之地,且離傢更遙遠。哭得死去活來的竇漪房隻好聽天由命瞭。
(二)劉恒成瞭她的真命天子
去年筆者在《寫乎》發表的一篇拙文中,專門講瞭劉恒和其母薄氏的故事。為躲避皇後呂雉的迫害,劉恒7歲時,薄氏設法說服瞭劉邦,封兒子劉恒為代王,她與劉恒一道去代地。
代地就是今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省北部,屬寒冷地帶,當時是防禦匈奴進犯的要塞。其他皇子都嫌此地艱苦,不願意去。薄氏開導兒子:先賢孔子曾說“賢者避世,其次避地”,現在世道雖安寧但宮內不安寧,我們兩娘母需要“避地”,跑得遠一點兒才安全耶。
劉恒初去時,看到代地滿目蒼涼很傷感。薄氏發現後及時做兒子的思想工作:老子的“無為”和“不爭”,是避免災禍的處世法寶。要好好學習老子的智慧啊! 她運用嘉獎的方法,對兒子的點滴進步都予以表揚和鼓勵,劉恒逐步走出瞭沮喪自卑的低谷,恢復瞭自信。

拙文中筆者不由得嘆道:薄氏的確是個偉大的母親!劉恒不僅在代地德智體得到瞭全面發展,還懂得瞭感恩行孝。母親薄氏重病臥床3年,他經常在晚上目不交睫、衣不解帶的貼身護理。母親所服的湯藥,他都要親口嘗過後才放心地讓母親服用。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此俗話真格兒巴實!天生麗質楚楚動人,且聰明伶俐溫柔賢惠的竇漪房到代地後,盡心侍候薄氏,深得其歡心,不久就得到瞭劉恒的喜愛。據史載,劉恒幾乎每晚都睡在竇漪房的屋裡。代王早已有後,但代王後不是呂後那種人,為人十分寬宏大量,一點也不給代王和竇漪房過不去。可嘆代王後福薄命淺,沒過幾年患麻風病去世瞭,代王後的幾個兒子不久都相繼因病離世。竇漪房生下瞭女兒劉嫖和兒子劉啟劉武。
惠帝駕崩、呂後勢力被掃除後,劉恒登臨禦座,是為漢文帝。劉恒最寵竇漪房,加之在眾皇子中,其子劉啟年紀最大,按照傳統習俗,劉啟被立為太子。母隨子貴,竇漪房被冊立為皇後。
當上皇後不久,又一樁幸福的事兒來臨,竇漪房的弟弟竇少君上書說明身份,姐弟兩人相認後抱頭大哭。竇漪房死去的父母被封為安成侯和安成夫人,弟弟和已離世哥哥的兒子也得到瞭分封。
竇漪房統領後宮,妥善處理後宮的一切事物,不讓文帝操勞分心,為文帝的勤政謀政作出瞭應有的貢獻。
(三)對景帝和武帝兩朝有重大影響
文帝駕崩,劉啟繼位,是為漢景帝,尊母親竇漪房為皇太後。景帝繼續實行文帝厲行節約、采取多種措施發展生產、采取和親辦法搞好外交等政策,社會經濟得到瞭較大的發展,國力日趨強盛,史稱“文景之治”。
西漢建立時,為恢復勞民傷財的戰爭創傷,休養生息,大力推行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從高祖到文帝,其間包括呂後,一直都是這麼實行的。實話實說,這種思想對那時代發展生產,推動社會經濟文化的復興都十分有利。
景帝繼位後,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復興,以前被秦始皇打壓的儒學開始有瞭發展。景帝認為這是個學術繁榮文化復興的現象,雖有些感興趣但也沒公開提倡。殊不知有些儒生妄自尊大目中無人惹瞭禍。有次竇漪房向儒學博士轅固生問詢對《老子》一書的看法,轅固生信口雌黃,當面表態瞧不起這書。

隨著年紀的增加和地位的不斷提高,竇漪房已是火爆脾氣啦,喝令將轅固生丟進野豬圈。景帝不便當面制止老媽的作法,隨機應變立即賜一把匕首給轅固生。幸好轅固生不是手無束雞之力的書呆子,有些武功,經過一番拼鬥將野豬殺死。經過此事後,迫於老媽竇漪房的權威,景帝一直不敢公開倡導儒學。
按照傳統習俗,皇位是傳長子。竇漪房特溺愛自己的二兒子、即景帝的弟弟劉武,除賜其大量財物和土地外,還要求景帝以後把皇位傳給弟弟不傳給兒子。劉武是個紈絝子弟,景帝以社稷為重,從內心來說不願傳給他,但迫於老媽竇漪房的權威,隻好一直含糊著不表態。後來朝中大臣們一致反對竇漪房的作法,景帝趁機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竇漪房為此與皇帝大兒子一直關系不好。
景帝駕崩後,太子劉徹繼位,是為漢武帝,尊竇漪房為太皇太後。武帝準備推崇儒術,重用儒傢人才,惹得竇漪房大怒,時常出面幹預朝政。婆婆在世時,孫子武帝還不能發揮他的雄才大略喲,大多事情都要向她老人傢請示。竇漪房去世後,武帝就開始推行“罷黜百傢,獨尊儒術”瞭。
竇漪房之後的竇氏宗族,在西漢好幾個朝中,都有不小的權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