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為什麼被評為最有骨氣的王朝?朱棣的一個舉動奠定基礎!
明朝為什麼被評為最有骨氣的王朝?朱棣的一個舉動奠定基礎!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不和親,不割地,不賠款,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是明成祖朱棣留下的遺詔。為什麼後人給瞭明朝一個最有骨氣王朝的評價呢?這就要從明朝遷都說起瞭,可以說明成祖朱棣遷都北平(今北京)的這一舉動奠定瞭這個最有骨氣王朝的基礎。

明初都城應天府舊址
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稱帝時,初定國都應天府,也就是現在的南京。不過應天府其實並不是朱元璋最中意的都城。明朝統一全國後,作為推翻元朝統治的開國之君,其實朱元璋是想效仿宋朝定都汴梁的,因為朱元璋覺得北方的蒙古人才是最大的威脅,天子應當鎮守北方以拒外族,守衛國傢。
建立明朝後,朱元璋特意去瞭一趟汴梁,以考察遷都事宜,然而當時的汴梁早已荒廢,受戰爭影響早已不再輝煌,汴梁北方更是一望無際。彼時明朝初立,百廢待興,實在是不宜大興土木,新建都城,遷都的念頭隻好放棄。
時間來到明朝成立31年後,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朱棣發起瞭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奪取瞭侄子明惠帝朱允炆的皇位。

明成祖朱棣
朱棣本是燕王,封地為北平,他在北平經營多年,軍事力量十分雄厚。朱棣較其父更為能征善戰,軍事才能卓著。洪武二十三年,元朝殘餘勢力南侵,當時太祖找人北上禦敵,朱棣毛遂自薦,領兵北征,大敗蒙古軍。若不是朝中大臣反對,朱元璋當時便立朱棣為太子瞭。也就是那時候,朱棣便萌生瞭將來奪位的念頭。
久經沙場的軍事傢朱棣深知北防的重要性,穩固皇權後,就開始著手遷都北平。作為中國歷代以來的鄰居蒙古族是明朝最危險的敵人,這一點,明朝歷代皇帝尤為重視。朱棣力排眾議,堅決遷都北平,於永樂四年開始建設新皇宮,並改北平為北京。

建於明朝的北京故宮
北京皇宮歷時14年完成,朱棣帶領文武大臣在建成北京皇宮後第二年正式遷都。今天北京的故宮,就是當年朱棣建造的,幾乎原封不動,後來的幾百年也隻進行過數次修繕。
天子守國門便是由此而來。中央到瞭北方,中央軍隊核心便也到瞭北方,明朝天子們便開始直面北方的蒙古鐵騎。自朱棣開始的明朝皇帝,便再也沒有一個離開北京,甚至出現瞭英宗和武宗等禦駕親征的皇帝。

清軍入關圖
明朝皇帝大都非常有骨氣:明英宗親征失敗被俘,依然銳氣不減,絕不茍且求生;最後一個皇帝崇禎帝更是在清軍進入北京後寧死不退,煤山自縊。其實當時崇禎皇帝若是南下避退,明朝完全是有機會卷土重來,將清軍趕出關外的。
朱棣的遺詔明朝後代的君王們無不遵從,明朝也做到瞭。或許明朝因為自己的骨氣而提前丟掉瞭自己的王朝,但各代君王們是值得我們敬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