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擺瞭鴻門宴,那他為什麼又不殺劉邦?
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項羽擺瞭鴻門宴,卻又為何不殺劉邦?是婦人之仁還是君人之度?今天給大傢帶來瞭相關內容,和大傢一起分享。
在《鴻門宴》中,司馬遷繪聲繪色地描述瞭范增和項羽是如何擺瞭一出鴻門宴,劉邦又是如何部署周密、淡定從容地前去赴宴,鴻門宴並不是一出普通的宴席,而是楚漢雙方劍拔弩張時的一次短兵相接,若非張良、項伯、樊噲等人從中周旋,或許劉邦就死在項莊的劍下,之後也就未必有綿延四百年的漢傢天下瞭。
從司馬遷對鴻門宴的描寫上來看,我們很容易得出項羽不殺劉邦乃是婦人之仁的結論,倘若項羽在鴻門宴上牙一咬心一橫,像呂後結果韓信那樣嘁哩喀喳地砍瞭劉邦,也許笑到最後的就不會是望著秦始皇車鸞感嘆“大丈夫當如是”的劉邦,而是指著秦始皇的車輦高呼“彼!可取而代之”的項羽瞭。
與一般人認為項羽是婦人之仁的觀點不同,唐宋八大傢之一的蘇軾在文章《范增論》中指出,項羽在鴻門宴上不殺劉邦,不但不是婦人之仁,反而是君人之度。蘇軾指出,“增之欲殺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殺,猶有君人之度也。”
那麼,鴻門宴上,項羽不殺劉邦,到底是婦人之仁,還是君人之度呢?
我以為,項羽沒在鴻門宴上殺劉邦,既是婦人之仁,也是君人之度。
作為後人,我們瞭解楚漢之爭的全貌,我們清楚地知道,雖然楚漢之爭的先期,項羽比較強大,但項羽真正屠殺劉邦的機會,也僅有鴻門宴。
項羽在鴻門宴上放走瞭劉邦,無異於放虎歸山,作為蛟龍的劉邦,在鴻門宴之後便隨風而起,扶搖直上九萬裡。
如果項羽在鴻門宴上聽瞭亞父范增的話,狠下心來,殺掉曾是盟友今已是對手的劉邦,其他諸侯則根本就不是他項羽的對手。
雍王章邯不過是他項羽和劉邦的手下敗將,常山王張耳和代王陳馀都得仰項羽鼻息,魏王豹不過是靠楚國的扶持方才南面稱孤的,燕王韓廣還打不過燕將臧荼呢,齊王田榮倒是個硬茬子,但也敵不過項羽的鐵騎,梁王彭越不過會搞點遊擊戰術,根本就成不瞭大氣候,淮南王英佈不過是他項羽帳下的先鋒官,猛則猛矣,但也根本就不敢在項羽面前炸毛,至於最能打的淮陰侯韓信,抱歉,那時隻不過是項羽帳下的執戟郎中而已,要封地沒封地要人脈沒人脈要兵丁沒兵丁要名氣沒名氣,拿什麼跟項羽鬥?
所以說,項羽之敗,在鴻門宴會上已經埋下,就是他的婦人之仁,放過瞭他生命中唯一的克星劉邦。
但是,項羽在鴻門宴上放走劉邦的舉動,也向諸侯展示瞭項羽的君人之度。
當時的項羽,是名義上的諸侯上將軍,眾人對項羽的懾服,不過是因為項羽無與倫比的軍事才華和剽悍猾賊。
諸侯眼中的項羽,本是項梁的侄子,作戰勇猛,愛屠城,拿生命當兒戲,及至項梁身死,項羽陰殺懷王所立的上將軍宋義,篡奪瞭楚軍的指揮權,並以自殺式的打法幹掉秦將王離隨後又采納陳馀計策逼降瞭秦將章邯。
項羽光速崛起的過程中,絲毫不曾表現出仁義來,一點都不像是一個有著君王度量的人,其他諸侯是否會心悅誠服地臣服於這樣的一個項羽呢?
我以為不能。
但經過瞭鴻門宴上的放劉邦,則充分展現瞭項羽的容人之量和君人之度。劉邦稍一低頭,項羽便饒恕瞭劉邦私守函谷關阻諸侯入關中的罪責,這讓那些沒在鴻門宴上現身的諸侯心裡有瞭譜,項羽也有仁義的一面,項羽也是能容人的。
這種感覺恰似劉邦即皇帝位後封雍齒為什邡侯時給諸將的感覺,連劉邦的仇人雍齒都能被封侯,我們這些有功之人早晚都會被封賞?連私自把守函谷關的劉邦都能平安回軍營,我們這些跟從項羽入關的諸侯、將軍肯定能分一杯大秦滅亡的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