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歷來“顧命大臣”都沒有好下場?權傾朝野終究要淒慘落幕!
為什麼歷來“顧命大臣”都沒有好下場?權傾朝野終究要淒慘落幕!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顧命大臣是指帝王臨終前托以治國重任的大臣。顧命大臣對於皇帝來說可以說是亦父亦師的存在,在朝堂上幫助皇帝處理國事,給皇帝提出很多治國經驗,幫助皇帝快速成長起來,按理說皇帝與顧命大臣的關系應該是融洽的,那為何大部分的顧命大臣到最後都沒有好下場呢?這裡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權傾朝野”的“顧命大臣”。
這種挑戰皇帝權威的往往是沒有好下場的。或許在皇帝年幼時,可以是一個風光無限的人物,但到皇帝成長起來,著手親政時,絕對是要拿這些人開刀的。比如說清朝的第一位輔政大臣是攝政王多爾袞,他生前大權獨攬,是沒有名份的皇帝,死後被尊為“義皇帝”,是一個權傾朝野的物,最終還不是淒慘落幕。

二、長時間處於高位,而忘乎所以。
長時間外天高位,而使得內心彭脹,就變得不再忠心瞭,欺負皇帝年幼,不懂世事,而做出瞭一些僭越的事,完全不顧皇帝的感受,忘乎所以瞭。試想皇帝權威是不容忽視的,你如此目中無人,帝王的威嚴何在,要知道皇權是不可侵犯的,你如此僭越皇權,一旦皇帝親政,那絕對是沒有好下場的。

三、好心做“壞事”型的。
這裡說的“壞事”並不是真的壞事,也不是說他能力不足,導致壞事。而是因為他事事親為,而忽略瞭皇帝的存在,讓皇帝成瞭擺設。因此而傷瞭皇帝的自尊。可能本是出於好心,幫助皇帝分擔政務,但這卻讓皇帝沒瞭存在感,這也就讓皇帝沒瞭權威,這點也是致命的。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就會惹禍上身,並不是沒有道理的。作為顧命大臣,是權勢滔天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對於皇帝來說,這樣的人也是皇帝所顧忌的,如果不能掌控,那是非常危險的。作為顧命大臣若是能夠在適當的時間放權,將皇權交於皇帝的話,或許也是可以避免的。但人往往就是舍不得到手的權利,而最終也就枉送自已的性命。

所以這也就是顧命大臣最終都兇多吉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