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向明朝進貢而內鬥的國傢 為瞭朝貢進而發生瞭戰爭
今天小編給大傢準備瞭:因為向明朝進貢而內鬥國傢的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可謂內憂外患,抗元統一戰爭使國內民生凋敝,百業待興,北面的北元政權是威脅明朝生存的心腹大患,而南面海疆倭寇問題又是新生明王朝的又一安全隱患,這時候新生大明王朝可謂腹背受敵,而此時國力又不能支撐兩線作戰,朱元璋的辦法就是閉關鎖國,實行海禁進行自我保護,建立起一道比較堅固的海上長城,以此來抵禦來自海上的倭寇和反明勢力。

倭寇入侵
據史料記載,朱元璋在位的31年間,幾乎每年都有倭寇犯邊的記載,洪武皇帝先後六次頒佈禁海令,“片板不得下海”。在海禁的前提下,明朝實行朝貢貿易政策,何謂朝貢貿易?明朝周邊國傢派貢使向中國皇帝“朝貢”,中國皇帝對他們“回賜”。明朝自認為是天朝上國,周邊各國都是自己的宗藩,要受中國皇帝冊封,並由中國皇帝賜予印璽,大統歷等,他們向中國“朝貢”,中國奉行“厚往薄來”的政策,賞賜給他們的貨物比他們所貢納的要多出許多,這是為瞭維護宗主國的尊嚴,顯示我天朝上國的富裕和寬宥。這對於朝貢國來說就有利可圖,所以導致朝貢的人越來越多,明朝不堪其負,明朝就對朝貢的時間、船隻、人數嚴加控制,並於洪武十六年,給各朝貢國頒發勘合文冊,規定凡是到中國的使者,必驗勘合相同,否則不予接待。當時獲得文冊的有包括日本在內的15個國傢。
日本離中國比較近,再加上倭寇的不時侵擾,明朝對日本的朝貢限制比較嚴,這遠遠滿足不瞭日本方面的要求,所謂有便宜不占是傻子,所以明朝頒發給日本的勘合文冊就是很吃香的東西,為瞭爭取這個朝貢名額,日本國內大名、寺社為得到這個朝貢文冊,能夠派船入明朝朝貢而進行激烈的競爭。

明朝的海禁和朝貢貿易
據日本史料記載,明正德八年(1513年)日本朝貢明朝的使節桂悟歸國前,明朝曾頒發給他們正德皇帝的新勘合文冊,交給他們帶回日本,但是這個勘合文冊,日本使節沒能送到日本京都幕府中,在半道上就被九州島的大內氏奪取瞭。大內氏得到這個勘合文冊後,準備獨占對明朝貢,於是派出瞭朝貢船隻3艘,由宗設謙道率領,攜帶勘合文冊到中國來,並於嘉靖二年(1523年)到達寧波港。
這件事引起瞭日本其他封建領主和寺社的不滿,其中盤踞在坍港的細川氏,也向中央幕府提出要分享對明朝朝貢的利益,當時的細川氏實力強大,而且離京都幕府比較近,幕府害怕細川氏有所不軌,所以不敢拒絕他的要求,但是正德年間的勘合文冊又被大內氏給“截胡”瞭,幕府沒有辦法,隻好將作廢瞭的弘治年間的勘合文書交於細川氏。細川氏得到勘合文冊後立即派出瞭一艘朝貢使船,以瑞佐鸞岡為正使,宋素卿為副使朝貢明朝,大概比大內氏宗設晚到瞭十天左右。按照明朝慣例:“凡番貢至者,閱貨宴集,並以先後為序”,意思就是請你吃飯和檢驗貨物時候,大傢先到先得,排著隊,不要急,一個個過安檢。

朝貢的船隻
這個細川氏派來的副使宋素卿對中國的情況十分熟悉,知道有瞭銀子好辦事的道理,於是就賄賂寧波市舶太監賴恩,賴恩得瞭好處,就違背先例先行盤閱西川氏的貨物,設宴時候又讓西川氏坐在大內氏的前面,這引起瞭大內氏的不滿,於是大內氏怒殺瞭西川氏正使瑞佐,又將他們的朝貢船給燒瞭,副使宋素卿看事情不妙,趕緊跑路瞭,但是大內氏似乎是受到瞭天大的侮辱,追著宋素卿不放,有一種不殺宋素卿誓不罷休的決心,就這樣追到紹興城下,看到紹興戒備森嚴,感覺殺人無望瞭,於是就返回瞭。一路上也沒閑著,搶劫掠奪而回。明朝一看,還反瞭你瞭,在我的地盤上燒殺搶掠,簡直不把我放在眼裡,於是派寧波衛指揮袁璡、備倭都指揮劉錦、千戶張鏜擒拿,但在捉拿過程中不幸戰死瞭,史稱“爭貢之役”。
朝貢本來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到瞭明朝時期竟出現瞭爭先朝貢的現象,為瞭能朝貢進而發生瞭戰爭,也算是奇聞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