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嵩在皇城值夜班差點被一動物踩死,這是怎麼回事?
今天小編為大傢帶來瞭一篇關於嚴嵩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嚴嵩此人想必大傢都不陌生,要說這明朝有名的權臣,一個是他,另一個是張居正。嚴嵩此人,擅專大明國政長達20年之久,《明史》中更是把他列為六大奸之一,這樣的一個人物,為什麼會差點被踩死在皇城裡,還上書嘉靖修城墻呢?且聽我細細道來。

公元1542年(嘉靖21年),掌都察院事毛伯溫為首的一眾大臣,上書嘉靖皇帝提議道:“古之有城必有郭,城以衛君,郭以衛民……”這就話大意是說,從古代開始,有城池必定會有城郭,城池保護主君,城郭保衛百姓……嘉靖皇帝隨即應允,並準備下令修築外城。聽聞此事後,大臣們覺得修築城墻弊大於利,於是紛紛上書嘉靖皇帝,嘉靖皇帝見到眾大臣反對修建外城墻,開始搖擺不定。其中最令嘉靖註意的理由有幾點:
“城郭宜築於無事之時,不可築於多事之際”嘉靖朝有兩大外患,一曰北虜,二曰南倭,正是多事之際,這種時候朝廷的物資向南北戰場傾斜。
“財出於民分數有限,工役重大,一時未易卒舉”,在古代修築城墻可以說是大工程,從征發百姓服役到工程的材料,比如三合土的準備,都是不容易的,這倉促之間不能很快開工。
內閣首輔嚴嵩看到嘉靖皇帝如此尷尬,於是提出瞭一個建議,堅持建設外城,以確保京城民生的穩定。嚴嵩的舉動受到瞭大臣們的抨擊,他們認為他會支持維護外城,實際上隻是想利用這個機會撈點油水。有人甚至認為,這是嚴嵩想借此機會獻媚於上,讓嘉靖皇帝龍顏大悅,以此來提拔官員發財。事實上,他這麼堅持,其實是和一件事有關!

嚴嵩夤夜在皇城值夜班遇險
有明一朝,大多數皇帝都會收集各種奇珍異獸,比如鄭和下西洋帶來的“麒麟”,按照畫像來看,其實就是長頸鹿。正德皇帝有“豹房”,而嘉靖皇帝在北京內城的西南角,建瞭一座“象房”。象房裡有許多大象,這些大象都是緬甸的番邦進貢大明的貢品,嘉靖把他們當做奇珍異寶。

嚴嵩作為內閣首輔,經常要夤夜議政,“值夜班”是不可避免的。那一天,嚴嵩像往常一樣坐在內閣的值班房裡,但偶爾聽到外面有很大動靜。因為他年紀大瞭,所以他並沒有太在意,畢竟皇城裡有嚴密的守衛,怎麼會有無法無天的人呢?但他慢慢聽著不對勁,門外的聲音越來越嘈雜,還有幾聲陌生的聲音,好似不是人發出的。他很好奇,於是推門查看,卻被嚇瞭一跳!“象房”裡的大象已經跑出來瞭,而且就快到眼前瞭!
嚴嵩老而無力,年輕人已經跑得沒影瞭,他隻能閉上眼睛躺在地上裝死,指望大象不會發現自己。大象對他不感興趣,走得很慢。嚴嵩嚇瞭一身冷汗,這件事使他意識到,內城太小瞭!這就是嚴嵩堅持建造外城的原因,他可不想再看見這個龐然大物瞭!
建設一個外部城市有什麼好處?古代建造外城的目的是什麼?
古代有個詞叫“城郭” 這“城”指的是內城,“郭”是指外城。木蘭詩裡有一句:“出郭相扶將”,就是指的出互相攙扶著走出外城。“內城”包括皇城和官僚們居住的區域,歷朝歷代的內城劃分也都不同,是城市的中心區域。“外城”的住宅,大部分是百姓居住,而在當敵人來襲時,軍隊可以在外城墻上抗敵,如果失守則退入內城,也能遲緩敵人掌握城市的速度。綜之,它不僅為人們規劃瞭一個有限的區域,限制瞭人口的外流,而且在戰爭中還可以充當內城的防線,因此,建設外城就成瞭中國古代城池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建築習慣。
嘉靖皇帝得到瞭嚴嵩的支持,下令工部開始外城建設。很快一座嶄新的城墻拔地而起,保衛著大明的經濟和政治中心。但是沒人能想象,僅僅過瞭不到百年,李自成的軍隊攻入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上絕望的上吊自殺,看到堅固的外城被攻破,他的內心該是何等的悲涼與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