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0年前的高速公路!秦直道在古代是一個傳奇的存在!
2200年前的高速公路!秦直道在古代是一個傳奇的存在!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在我國溝壑滿佈的黃土高坡以及連綿不絕的群山之上,600公裡的秦直道備800裡加急行軍所需,其標準相當於如今的二級高速公路瞭,可以說秦直道是能夠堪比長城的世界級工程史上的奇跡瞭。那麼秦直道是什麼樣子的呢?在它的背後有著怎樣的歷史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瞭解一下吧。

高速公路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早習以為常,甚至F1的超高規格路面也並不稀奇。但是如果時間倒退兩千多年,回到定鼎初期的秦朝,高速公路無異於癡人說夢。不過,在歷史上,確實有這樣一條堪比肩長城的工程奇跡。這就是被譽為“古代的高速公路”的秦直道。
通向塞外的利劍
如果說長城是一面阻擋匈奴進攻的盾牌,那麼秦直道就是插入匈奴腹地的利劍。
公元前214年的一天,一封來自邊塞、含有“西北斥逐匈奴”字樣的加急戰報被送進瞭秦宮始皇帝的案頭——負責抵禦匈奴的大將蒙恬大獲全勝。
這是始皇帝33年,距他統一六國已經過去瞭7年之久。在這一年,秦始皇頒佈瞭包括發配奴隸攻取陸梁,設立桂林、象郡和南海三郡等許多政令,但沒有什麼事情能夠像這封戰報一樣讓他“龍顏大悅”。於是,他連夜又向蒙恬下瞭一道命令:將收復的河套地區,從榆中黃河以東,設置四十四個縣。

勝利並沒有沖昏秦始皇的頭腦,他很清楚當時已經“扣弦甲士四十萬”的匈奴騎兵的威力——即使在吞並六國期間,他也從來沒有忽視過西北的邊防。於是,他補充瞭一道命令:“使蒙恬渡河取高闋、陽山、北假中,築亭隘以逐戎人。”蒙恬就此領取瞭修築長城的任務,也就是這個時候,蒙恬修建瞭九原城(今包頭市麻池古城)。
公元前212年,長城修築到瞭尾聲。但僅有長城是不夠的。當時為瞭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匈奴的侵擾,秦始皇曾征用30萬大軍戍邊,而如此規模的軍隊駐紮其糧草消耗是驚人的。有人統計,僅糧草一項每月就需12000斤以上,這還不包括軍械、甲胄等其他軍用物資的運輸。
於是,秦始皇又有瞭一個新的設想:一旦來自北邊求糧的告急信抵達咸陽,他可以用三天的時間籌集物資,然後用三天三夜的時間將這些物資直接送到邊防,這就需要在咸陽與九原之間,修建一條筆直的“高速公路”,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在當時,就連修建一條普通的鄉間公路都可謂是一項極其浩大的工程,但這條路竟然修在溝壑滿佈的黃土高原和連綿起伏的群山之上,備八百裡加急的行軍所需,其標準相當於一條現在的二級公路!

不過,秦始皇的強權最終實現瞭這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世界物流史上的奇跡由此誕生。現代人也許無法想象當時的艱辛,其修建竟要耗費30萬人力,並由秦朝大將蒙恬親自率領耗時兩年半才告完成。
建成後的秦直道成為打通中原和塞北的一條大動脈,發揮瞭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歷次與匈奴的激烈戰爭中,中央王朝的後勤保障都是重中之重,成千上萬噸的軍需物資都要靠這條大動脈的運輸才能完成,從而保障戰爭的勝利和中央王朝的鞏固。可以說秦直道不僅是世界上公路建築工程領域的奇跡,也是物流發展史上的奇跡。
秦直道的建成,徹底解決瞭令秦始皇頭痛的後勤保障問題。但是真正讓直道大顯神威的卻是在漢代和唐代。
西漢元封元年10月,漢武帝曾親率18萬騎兵浩浩蕩蕩沿直道北上,出擊卷土重來的匈奴;唐武德四年,秦王李世民率十萬唐軍北征,沿直道北上抗擊突厥。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裡,秦直道對維護中原王朝的安全,曾經起過不容忽視的作用。
而在更多的動亂年月裡,阻擋北方騎兵的長城卻一次次地被遊牧騎兵越過,直道也成瞭南下的遊牧騎兵的進攻通道。直道途經的鄂爾多斯高原以及河套地區千百年來都是民族對峙、戰爭搏殺的場所,長城沿線、直道南北,留下瞭多少民族戰爭的人文悲劇和歷史創傷!

物流史上的奇跡
能夠在軍情緊急之時,運送大批的物資到前線從而保證前線士兵的需要,這當然是一個奇跡。但是奇跡不隻這些,在和平時期,直道的運輸潛力又有瞭更大的發揮。
漢宣帝時,匈奴勢力逐漸減弱,遂有與漢朝講和的想法。於是昭君出塞的悲壯一幕便在歷史上上演。據史載,昭君出塞時走的就是這條秦直道。與漢武帝浩浩蕩蕩的征西大軍不同,這次秦直道主要發揮瞭和平的使命。然而這次的運輸任務也並不輕省,而且它還標志瞭一個新時代的來臨。
歷史就是這樣,當軍用設施一旦轉為民用,其潛能將會以更大的限度發揮出來,並惠及後代子孫。隨著王昭君出使塞外,秦直道也開始由最初的軍事要道轉變為民用商道。北方的牛羊和中原的器物、絲綢往來其間,不但促進瞭南北的貿易往來,也拉近瞭彼此的距離,密切瞭各個民族間的情感。此後秦直道沿線成為商賈雲集,貿易往來不斷的繁華會所,這樣的繁榮一直延續到唐代。
王昭君出塞之時,除卻大批的護送人員和宮女隨從,為匈奴貴族準備的各類奢侈用品更是數不勝數。因此這就對道路的工程質量,有瞭更高的要求。無論是從修築秦直道時開挖的土方量上,還是從路面夯實的厚度上來說,秦直道也都是一個奇跡。

王子今在《秦直道的歷史文化觀照》中對秦直道的土方量算瞭筆帳:“據最保守的數字估算,秦直道大略長度600 公裡,平均寬度50 米,夯土路基厚50 厘米,秦直道的夯土土方量大約1500 萬立方米,按照漢代算術書《九章算術》中的比率,取土工程量大約2000 萬立方米。就是說,秦直道工程取用和移動的土方,如果堆築成高1 米、寬1 米的土墻,可以繞地球半圈。”
把夯土量換算成取土量的方法有必要交代一下。王子今用的是《九章算術-商功》裡的算法:“穿地四,為壤五,為堅三,為墟四。”這話的意思,簡單說,就是挖四立方的坑,可出五立方的土,能夯三立方的墻或路基。王子今算的不是取出的虛土,而是挖掉的方量,即挖四立方土可築三立方路基,四分之三的比例,那麼夯1500萬立方路基就需要挖掉2000萬立方的土。
這算法隻是大概其,沒有人實測過道路長度和平均夯土厚度,他在談歷史文化的文章裡算土方量,隻不過是個過場,烘托一下秦直道的工程浩大。事實上,秦直道的長度不止600公裡,有人用GPS測過,直線距離632公裡,所以很多人認為秦直道全長700多公裡是差不多的。平均寬度50米,這有些寬瞭,甘泉山主峰往東的梁上,二十多米就算寬的瞭,富縣張傢灣鄉葫蘆河南岸山上保存最好,也不過三四十米,內蒙東勝城梁段,直道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修起來不費事,寬度也沒超過50米。王子今的算法,長度不夠,寬度增加,姑且相信它差不多吧。
修築奇跡的背後是秦直道那巨大的運輸潛力。王昭君後,隨著漢和匈奴長時期和平相處的到來,運輸在秦直道上的物資成倍的增長。秦直道也理所當然地成,沿線人民與外界往來和物資運輸的生命線。

歷史蕭條的背後
然而,隨著北方局勢的穩定,秦直道也走進瞭其蕭條時期。清代,北方的蒙古部落完全歸附,塞北已無兵可用。再加上清王朝前期,清朝曾對直道沿線人民進行過大規模的屠殺,致使沿線人丁逐漸稀少。氣候的變化和傳染病的流行隨即爆發,剩下的人也都紛紛逃離,曾經人聲鼎沸的鬧市,如今變得是“千裡無雞鳴。”
卸下歷史的鉛華,秦直道已不復當年的風采,從京都咸陽軍事要地雲陽林光宮(今淳化縣梁五帝村)到九原郡(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南孟傢灣村),在綿延700公裡的沿線上,至今已沒有一處完整的遺跡。所到之處人煙稀少、盡是荒蕪。
在這蕭條景象的背後,我想我們更應關註的是歷史滄桑背後的精神。是那種克服困難、創造奇跡的精神一直在影響著修建秦直道的子孫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