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交河故城—千年前的神秘王國!交河故城中有哪些故事?

交河故城—千年前的神秘王國!交河故城中有哪些故事?

時間:2019-08-23 10:00:50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交河故城—千年前的神秘王國!交河故城中有哪些故事?小編給大傢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人類迄今為止已經經過瞭萬年的歷史,從一直文明發展到現在也擁有著幾千年的歷史瞭。翻開寫行囊之中的史書,交河故城的殘垣斷壁忽然就變得鮮活靈動瞭起來。交河故城雄踞在四面環水的崖岸土臺之上,高昂著千年的頭顱,傲視著每一個歷史的追尋者。故城高出地面約30米,長約1700米,寬約300米,總面積達43萬平方米,是車師人獨具慧眼,於兩千多年前建立起的神秘王國。

土堆上挖出的城市,車師人曾經的“國都”

印度有句名言:“兩河相交的地方,一定是智慧延生的地方。”但什麼是智慧呢?在我看來,智慧的最高境界或者目的,無非是讓人類生活得更加安心與幸福。

交河故城是一個令人心馳神往的地方,距吐魯番市約10公裡,位於雅爾鄉雅爾乃孜溝村的河床上。雖說,今天的它早就是一片廢墟瞭,但人們依然能從那殘垣斷壁間想像到2000多年前,甚至更遠一些年代的屬於它的輝煌。

交河故城民居

故城邊緣的水流聲依然響亮,但聽起來仿佛2300年前的。那響亮聲中包含著一種自上而下的悠遠,當然也融匯著歷史沉淀於某地的蒼桑與淡遠。《漢書·西域傳》中說:“車師前國,王治交河,河水分流而下,故稱交河。”這段記載告訴人們,交河故城就是戰國時期,一個被稱為車師(一說姑師)的民族的“國都”。人類尊稱大地為母,都說黃土是金,但若不是史書提醒,今人也許很難想像2300年前,車師人會在這麼一個黃土臺子上挖出一個城市來。

智慧就這樣在這河流相交的地方顯現瞭出來。

從故城南門進入,沿著長達350米的“南北大道”,我一直走到瞭“市中心”。這條道便是交河城當年交通軸心,它與由東門向西延伸的“東西大道”相交,呈“十”字形,連接著城市密密麻麻的佛寺廟宇、宮署衙門、居民院巷及偏遠角落。

2300年前,車師人高舉他們手中的挖土器械,挖土的聲響沉悶卻又傳得久遠,勞作的呼吸聲急促並且響亮。水為生命之源。他們先是在這城內挖出水井,找到瞭可供生存的地下水源,之後挖土蓋房。鮮亮的原生土被他們挖起,他們在平地上挖出瞭“房子”的墻體,沒用一根柱子就在那墻體之上加蓋屋頂瞭。接著,他們住瞭進去,外面的風雨便被擋在瞭屋外。略作休息,他們開始進一步修建自己的傢園和城市。首先是在這挖出來的房子上加蓋上層建築,由原來的“地下居民”變成瞭“地上居民”,或者二者兼有之,這有些像我們今人蓋樓的意思瞭。

畫傢筆下的交河故城

這“樓”被他們蓋得明道暗隧、上下通連,一層不夠用或者顯現不出氣派時,他們便想著加蓋二層甚至三層。在土夯無法實現更高“樓層”之時,他們便用木料往起“架”,以使自己的“樓房”達到更高的空間。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拓寬瞭城內的道路,修建起來官邸、廟宇、寺院和佛塔。晨鐘幕鼓,他們還在城南門修建瞭“鐘鼓樓”,生活的秩序就在那鐘鼓聲鳴中和高聳於官邸前的“治安瞭望塔”下變得井然。

也許是在那鐘鼓樓落成之前或者之後,他們想到瞭給予自己的“信仰”一些“神權”。於是,他們將佛寺修建在瞭“城市”中軸線的頂端,以一座高大的佛塔為中心,四周各佈25個小佛塔。100個小佛塔環衛著1個大佛塔,如同排兵佈陣,神秘奇妙又暗藏玄機,即使到瞭今天,依然會給人一種氣勢宏大之感。

面對佛塔,遙想當年,這裡香煙繚繞,法輪常轉,在代表著無限威嚴的佛相前人們頂禮膜拜,不由感慨萬千。宗教的文明在於它在至高無上的信仰裡給瞭人們以精神的寄托或者安慰。面對交河故城今日殘存的佛塔,我感受到的不僅僅昔日佛教於這裡興盛的餘韻。

在刀光劍影裡消失的民族,絲綢之路中段北道的門戶

故城內的哨塔

智慧者生存。車師人在這塊兩河相交的地方,建立起瞭自己的城市。離開南北大道,我走街串巷,來到瞭尋常百姓人傢。土臺階、枯水井,殘破的陶片和煙囪火道上的褐色痕跡,以及地下積存糧食的圓倉,使我仿佛嗅到瞭2300多年前車師人溫馨的傢庭氣息。在大路兩旁,我還見到瞭許多當年的手工業作坊遺址,爐膛壁上烈火焚燒的痕跡清晰可辨,透露出的是當年這裡燒制陶器的繁忙景象……

戰爭是殘酷的。十九世界波蘭著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傢顯克微支是這樣描述戰爭的:“它如同雪崩,一路過去,毀滅一切。在它的前面是田園錦繡,在它的後面是一片荒蕪。”

史料記載,車師前國人口眾多,領土廣闊,兵力強盛,為車師八國之首。該國民族成分復雜,有塞種、大月氏、匈奴、烏孫等種族,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多種文化在這裡匯集、交融,形成瞭多元文化並存的繁榮景象。但因其處於天山南麓,北接匈奴,是通往龜茲國的要道,也是絲綢之路中段北道的門戶;這一帶土地肥沃,易於耕種,因此便成瞭兵傢必爭之地。漢朝屯田於焉耆,匈奴於交河城下紮兵屯田。

從漢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至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漢朝與匈奴雙方在50多年時間裡,一直將交河作為爭奪西域的焦點。這50多年中,西漢王朝與匈奴在車師進行過五次大戰,均為爭奪交河,史稱“五爭交河”。漢王朝的最終勝利,使匈奴從西域的歷史舞臺上逐漸淡出。公元前68年,屯墾於輪臺、渠犁的衛伺郎(後來成為西域都護)鄭吉,率部移駐交河,與車師國王同治交河,從而使這裡成為衛護西域邊疆的軍事重鎮,也成為傳播中原文化和先進農業耕作技術的前沿陣地。

到瞭公元5世紀中葉,一向風雲變幻的西域,又一次迎來瞭戰爭的陰霾。其時,河西走廊的北涼王朝被北魏攻破,北涼王逃往西域,居住在瞭高昌。為控制要沖,擴散實力,北涼王不久便引柔然兵前來襲擊交河。車師國王被圍在交河城內,城外來兵斷瞭城內的糧草,車師國王敗逃。創立交河都城,並在這裡治國長達700多年的車師前國就這樣覆滅瞭,一個族屬不清的民族也便在這個時候退出瞭歷史舞臺,成瞭高昌王國的一個郡治。

歷史總會和人開玩笑,交河被詩人寫成瞭天設的

到瞭明朝,吏部員外郎陳誠出使西域,見到已廢棄多年的交河故城,忍不住寫下瞭這樣的一首詩:

沙河二水自交流,天設危城水上頭。

斷壁懸崖多險要,荒臺廢址幾春秋。

在這首詩中,陳誠將車師人“挖”出來的交河城寫成瞭天設的,這中間也許包含著幾許贊美的成分,可他卻又筆鋒一轉說不知故城廢棄瞭多少年,難道是他真的說不清楚嗎?略有些文學細胞的人一看就知道,詩人隻是不想回首那段刀光劍影、戰火紛飛的往事罷瞭。

兩千多年的井裡還有水,200多個嬰兒的墳墓整齊地排列在故城中

歷史一旦與文學聯姻,歷史便多出瞭幾分耐人尋味的東西。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交河傍。

行人刁鬥風沙暗,公主琵琶憂怨多。

這是唐朝詩人李頎寫下的有關交河故城的詩。李頎面對唐代交河城,回望西漢時的戰火狼姻,看到黃昏到來時交河旁飲馬的土兵還帶著做飯和報警兩用的行軍鍋(刁鬥),仿佛又見細君公主冒著風沙走在與烏孫和親的路上,琵琶聲中盡是悲愴哀怨……從中,不難看到漢唐兩代的交河城困頓局面,戰爭使交河城生出瞭些許淒涼的成分。

我以今人的情懷走在故城的大道上,不時會看到城中的一口口古井,沒有想到的是,在城東門的一口苦井底部還有明晃晃的水!一位素不相識的遊人問我:“千年的古井中還有水,你信嗎?”說:“信!”之後,這位遊客告訴我,在故城的西北角有一片墓地,整齊地排列著200多個嬰兒的墳墓。每個墓長不過1米,寬不足0.5米。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大小基本相等的嬰兒被埋在瞭同一個地方?是因為溫疫,還是在戰爭中被屠殺掉的?直到今天,也沒人能說清這個問題,為交河故城的一大謎團。

古井的水已千年沒人用瞭,鮮活的嬰兒被埋在瞭這座古老的城池裡,交河這座由車師人創立下來、位於東西方文明交融的十字路口的故城,雖經歷千年風雨,但幽怨依然!

夕陽西下,置身於殘垣斷壁間,我忽然覺得自己仿佛當年生存於交河城的一個青年。為什麼會是這樣?連我自己也說不清楚。隨後,我註意到,交河故城所有臨街的民居均為背向主要街道的,隻有走進小區街巷才能看到一傢一戶的門窗,猶如一雙警惕的眼睛註視著這個世界。這算是一種防范吧?

在文明的進程中,戰爭有時仿佛必不可少。但被戰爭毀壞甚至毀滅的東西,都叫人傷心淋漓——但願更多的人更多地關註交河故城,因為,他曾凝聚著車師人、匈奴人、漢族人以及吐蕃人的辛勞和智慧。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