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咸豐的位置由恭親王來坐的話 會是什麼樣的發展呢
如果咸豐的位置是恭親王的話會是什麼樣的,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傢一個參考。
恭親王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個兒子,咸豐皇帝同父異母的弟弟,道光皇帝駕崩後,按照遺旨是皇四子繼位,也就是咸豐皇帝。咸豐是嫡子,可惜生母去世早,因此他是在奕訢母親的照顧下長大的。兄弟倆雖然不是親兄弟,但是這麼多年的陪伴,兄弟兩的感情非常好。而奕訢能力均在咸豐皇帝之上,因此,在繼承問題上,道光皇帝非常猶豫。但是仍舊被祖宗之法影響,再加上咸豐表現出來的孝心感動瞭他,因此,咸豐皇帝也順利的繼位瞭。

咸豐皇帝在位11年才有這個年號,當時中國動蕩不安,內憂外患。從外部環境來看,西方世界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已經完成,資本主義市場也基本形成。為瞭進一步擴大市場,英法等國向中國發起侵略,美國和俄國趁火打劫,搶走瞭大片領土。從內部環境來看,清朝開始走下坡路,內部腐朽不堪,人民日益不滿,運動此起彼伏,雖然這些運動都被鎮壓下去瞭,但是也給當時都封建統治帶來瞭沉重的打擊。

而清朝統治者的軟弱無能也讓許多人唾棄不已,有人時常會假設如果當時當上皇帝的是奕訢,是不是結局會不一樣呢?道光皇帝的軟弱無為可能也影響到瞭咸豐皇帝,即使道光心裡知道適合這個皇位的是自己的第六個兒子,而不是表面仁孝的四子,而且在其他國傢入侵中國的時候,咸豐皇帝借口逃出瞭北京,如此軟弱無為的皇帝真是讓人氣憤不已,不知道,如果道光皇帝知道這些事,會不會氣得睡不著?
而當時咸豐心裡也清楚,自己的能力比不過弟弟,隻能夠讓自己的父親覺得自己是一個孝子,因此在道光皇帝生病的時候,咸豐皇帝一直陪伴著,不離不棄。甚至父子倆在打獵的時候,他還故意沒有射中借口來說他是不想殘害生靈,皇帝一聽覺得他很善良,可能是個仁君。而奕訢還是比較實在的,在政局動蕩不安的時候沒有選擇逃走,而是一直都在。即使他後來和慈禧太後一起發動瞭政變,他也沒有忘記自己的職責。作為洋務運動領袖的他,也為中國後來的近現代化工業的發展奠定瞭基礎。

在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時候,他積極獻言獻策,挽救瞭清朝統治,迎來瞭同治中興。而他在外交方面也非常的有成績,他主持的大量善後的事宜也贏得瞭西方人的好感,與此同時,他還籠絡瞭一些官員,形成一個新的政治集團,這也作為他議和得到的甜頭。除此之外,他還非常的親切,因為他喜歡相撲,因此,經常和士兵比賽。即使輸瞭,他也不會因為自己的身份而去怎麼樣,這一點贏得瞭士兵們的好感,後來,由於慈禧太後野心太大,借口把他踢出去瞭。從此,他鬱鬱寡歡,即使後來太後想重新重用他,可是60多歲的他已經不能像年輕時那樣意氣風發瞭。

可是當時的清朝統治已經搖搖欲墜,即使他再有能力也不可能把清朝恢復的像漢朝一樣。而且日益尖銳的民族矛盾,還有大時代背景下的資本主義潮流,清朝沒有把握住。而一個時代的進步,絕對不會因為一個人而拖延的。再者說事物發展的規律是有興有亡,既然大清朝都已經延續瞭這麼多年,遲早會走向衰落的那一天,即使奕訢再有手段,也絕對不可能會阻擋得瞭規律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