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一起“叫魂案”為何波及上萬人?“叫魂案”是怎麼引起的?
清朝的一起“叫魂案”為何波及上萬人?“叫魂案”是怎麼引起的?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1768年,乾隆33年,江南地區的一起尋常巫術,引得朝野動蕩,天子震怒,最後以上萬人被斬首方才終結。
01
無辜的石匠
且說乾隆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768年正月。
浙江省德清縣需要修繕一座石橋,當地一位吳石匠因為技藝精湛被推舉為項目負責人。
就在吳石匠準備好材料開工時,他的同鄉沈士良卻找上門來。
沈士良是富商出身,傢中資產頗豐,按常理來說他與吳石匠本無交情,此時他貿然前來卻是為何?
就在吳石匠疑慮時,沈士良從懷中掏出一錠銀子,神秘的道出瞭他此行的目的。
原來這沈士良傢產雖豐卻無兒女可以繼承,隻得將傢產贈予兩個侄兒,以此要求侄兒為他養老送終。
如今侄兒們似有反悔,沈士良決定懲治他們,便將寫有侄子名字的紙條交給吳石匠。
當時江南一帶流傳著一種說法:石匠將寫有名字的紙條壓在石頭下敲打,紙條上的人非死即殘。
沈士良對此深信不疑,他請求吳石匠修橋時將紙條隨著打底的木樁插入水底,再用大錘猛敲猛打,以達到詛咒兩個侄子的目的。
吳石匠是位淳樸的手藝人,對這類邪術從來不屑一顧。
在他看來這沈士良也是喪盡天良之人,侄子不奉養自己找官府理論就是,怎能想出這種下三濫的招數?
於是斷然拒絕。
怎奈那沈士良依然糾纏不休。
為瞭免招是非,吳石匠便將他送至縣衙,一番審理下來縣官認為不過是鄰裡糾紛,將沈士良打瞭二十大板瞭結。
然而,麻煩接踵而至。
隨著此案添油加醋的的傳播,以訛傳訛,越來越多的人都相信傳聞中奪人魂魄的巫術,是真實存在的。

清人繪《清明上河圖》局部
02
瘋狂的謠言
兩個月後,德清縣的另一樁案子,令局勢更加惡化。
一個從德清縣乞討到杭州的乞丐,因為形跡可疑被當地人扭送至官府。
一番嚴刑拷打之後,這乞丐謊稱他能用符咒奪走孩子魂魄。
這樣的言辭,在官方看來無異於天方夜譚,直接無視。
所以也沒有張貼告示來辟謠。
但現場旁聽的群眾卻慌瞭神,紛紛奔走呼告。
眼見事情鬧大,官府這才想起亡羊補牢:各地州縣,開始張貼佈告。
或許是屍位素餐太久的緣故,官府擬定的佈告不僅沒有遏制謠言,反倒起瞭火上澆油的功效。
眼見局勢一發不可收拾,為瞭政績,官員上下統一口徑,集體隱瞞不報,以致於錯過瞭辟謠的最後時機。
在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的策劃下,這起普通的案子,很快擾亂瞭大清帝國的半壁江山。
6月,山東讀書人韓沛顯招供,曾經接連剪人發辮;
7月,山東一個蔡姓乞丐招供,有人教他用迷藥迷暈路人,剪人發辮;
8月,景州一名72歲的張婆婆招供,曾兩次剪去侍女的衣角。
而這些人的目的,無非都是想圖謀不軌…
最好笑的是,就連陜西一位叫郭興利的學童,因為貪看街頭戲法誤瞭學業,對其母謊稱被人剪瞭發辮,失瞭魂魄…

清朝大臣畫像
03
天子震怒
紙裡終究包不住火,這陣風波很快蔓延到瞭京城。
盛怒之下,乾隆不禁痛斥朝臣:“大清帝國歷經康雍乾三世的勵精圖治,天下太平海晏河清,焉能被這等荒誕之言攪得不得安寧?”
乾隆之所以震怒除瞭眼前的亂局,他內心裡還有另一層隱憂:
自古以來,宮廷內鬥紛爭手段頻出,使用巫蠱也並非稀奇之事。且不說西漢漢武帝晚年的巫蠱之禍,就連乾隆的爺爺康熙晚年時期,還出現瞭大阿哥以巫術詛咒太子的醜聞。
如果任由這陣風波蔓延,偌大的皇宮內哪有安寧可言?
於是,乾隆命軍機處組成調查組,嚴查。
隻是乾隆明顯低估瞭吏治。
事情鬧到這個地步起因原是浙江官吏們的知情不報。
如今看到皇上下旨瞭,各地官員都紛紛邀功亂辦。
隨著涉案人員的增多,不少地方官員也難逃幹系。
牽涉的人數越多,調查組隻得聯名上奏說明緣由,懇請停止調查,以免造成批量的冤假錯案。
此時距最初吳石匠案發也已經過瞭一年,心力交瘁的乾隆隻得接受瞭這個奏請。
即便如此,這陣風波最後也波及瞭全國十二個省份,因此案丟掉性命者達一萬多人。

乾隆畫像
04
盛世危機
如此荒謬的謠言,為什麼會在鼎盛時的大清王朝掀起軒然大波?
其一
大多數百姓目不識丁缺乏辨識力,很容易被人蠱惑。
其二
早在順治年間,朝廷就設立瞭朱批密折制度,即地方官員通過密折單獨向皇上報告要事,這一制度的使用在雍正朝達到頂峰,然而隨著乾隆朝各地官員長期安享太平生活,使得這項制度形同虛設。從案發當初,江南一帶的官員便串通一氣,沒有一份關於此案的密折送往朝廷,直到局面不可收拾。
其三
當年攝政王多爾袞采取的“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政策的後遺癥,即使到瞭乾隆年間,也一直沒有被平息。於是給瞭某些人借題發揮的機會,這也成為這樁事件發展壯大的誘因。
謠言被平息後的幾十年,乾隆皇帝又沉浸於天朝上國的美夢中。
帝國雄獅逐漸昏沉,而在大洋彼岸正有無數雙深邃的藍眼睛,覬覦著這片富饒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