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張良為何在功成名就時身退 真相卻是這樣的

張良為何在功成名就時身退 真相卻是這樣的

時間:2019-08-24 18:43:18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張良為何在功成名就時身退,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傢一個參考。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好幾位具有大智慧的人物。他們或開創瞭新的朝代,或安邦定國,或力挽狂瀾。以他們非凡的智慧,成就瞭曠世的功業。他們人格高潔,淡泊名利,具有政治才能,澤被天下蒼生,卻沒有政治野心,對功名利祿無所營求。也因此,更讓後世敬仰。而漢代開國“三傑”中的張良,正是這樣一位智者。

論起出身,他不知比漢高祖劉邦高出多少!他的祖先是戰國七雄中的韓國人,祖父、父親做瞭五代韓王的宰相。可說是一位系出名門的相國公子。秦國滅韓的時候,他年紀雖然小,卻心懷亡國之痛。為瞭替韓國報仇,他把傢裡的傢產全部變賣,招募刺客,謀刺秦始皇。他找到瞭一個猛男,訂制瞭一柄重大一百二十多斤的鐵椎,埋伏在秦始皇東巡路線的“博浪沙”,準備趁著秦始皇出巡時,用這鐵椎攻擊秦始皇的座車,為天下蒼生除去這暴虐不仁的“始皇帝”。可惜,秦始皇命不該絕,這一椎擲偏瞭,誤中副車。秦始皇本來以為自己的嚴刑峻法,已威服瞭天下,皇帝寶座穩如泰山,想不到竟有人敢謀刺他。又怒又恨又怕,下令大索天下,捉拿刺客。張良隻得隱姓埋名的逃走,躲藏在下邳逃避追捕。

也就在下邳,他有瞭奇遇。他遇到瞭一個老人,坐在橋頭。見他走過時,就故意的把鞋一腳踹到瞭橋底下,叫張良為他撿鞋,還叫張良為他穿上。以張良這樣貴傢出身的公子,哪被人這樣支使過?但,他可憐這個老人年邁,還是照辦瞭。這老人看他“孺子可教”,約他第五天天亮時在橋上見面。第一次張良按時天明赴約,老人先到瞭;第二次,才雞鳴破曉,他就去赴約,還是被老人搶瞭先。老人比他先到,就生氣的責備他與長者約會還遲到!到第三次,他三更半夜就去赴約,終於比老人先到,也通過瞭老人對他耐心與毅力的考驗,證明瞭他是可以托付大任的人。就送給他一卷竹簡,他展開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老人說:“你好好的研讀,讀通瞭,就可為帝王師!”他在仔細的研究思考之後,終於融會貫通。並且以這部書為基礎,輔佐劉邦,開創瞭漢代開國大業。

過瞭十年,秦始皇死瞭,秦二世為趙高左右,弄得天下民不聊生。天下群雄並起,逐鹿中原。張良也招募瞭一些人馬,伺機而動。他曾把《太公兵法》講給一些人聽,別人都沒法瞭解其中的高妙。而講給沛公劉邦聽時,劉邦雖然不學無術,卻非常欣賞,而且願意聽張良的意見。因此,他選瞭沛公劉邦做他投效的對象。雖然如此,他還是心系韓國。當時,各路人馬中,勢力最大的是項梁。項梁為瞭號召天下,立瞭楚國的後裔為楚懷王。張良跟隨劉邦去見項梁時,請項梁立韓國的公子韓成為韓王。項梁聽瞭他的話,果然立瞭韓成為韓王,並派張良為韓王的執政。但,韓國本身的力量實在太薄弱瞭,不能獨自成事。於是劉邦把韓王留守在陽翟,自己帶著張良繼續與秦作戰。

劉邦在他的謀劃下,勢如破竹的攻破瞭秦都咸陽。出身寒微的劉邦,見到咸陽的繁華,秦宮的美女,就忘瞭形,隻想留在秦王宮中享樂。樊噲勸他不要住在宮中,他不肯聽。張良也嚴正的勸告他:“就因秦皇無道,天下百姓痛恨暴秦,您才有今日。如果您才進秦宮,就迷失在繁華聲色中,隻想享樂,你這樣不是讓天下人失望嗎?”劉邦這才聽勸,回到霸水屯兵。項羽不久後也到達瞭,非常妒恨劉邦占瞭首功,想發兵攻打劉邦。幸好,曾受過瞭張良恩惠的項伯,為瞭報答張良,前來通風報信,又設計在“鴻門宴”上,讓劉邦逃走,這才讓他逃過瞭一劫。他又請項伯為劉邦講情,一再的為劉邦說好話,轉達劉邦願為項羽的臣屬意願,請項羽封劉邦為“漢王”。劉邦為瞭感謝張良,賜給張良黃金百斤,珍珠兩鬥。張良毫不吝惜的把這些財物全部都送給項伯,請項伯說服項羽把漢中之地封給劉邦。而當時的漢中在陜西南部,湖北西北部,對外交通十分不便,隻能靠著棧道通行。但張良卻在送劉邦到漢中的時候獻計:一路走,一路把走過的棧道都放火燒瞭;燒掉瞭棧道,等於斷絕瞭返回關中的通路。這樣做,等同於和項羽表明瞭不敢和他奪天下。隻有讓項羽放瞭心,才能確保劉邦的安全。

後由於張良不忘故主韓成,想追隨故主。可是項羽不肯放韓成回韓國,後來更把韓成殺瞭。張良到這時,也死瞭為韓國復國的心,於是便全心輔佐劉邦。在他的策劃下,雖然“明燒棧道”,卻“暗渡陳倉”,劉邦還是從另一條路,回到瞭中原。先平定瞭秦地,再向東攻打項羽。以“事成分地之約”,讓各擁重兵,卻心存觀望的各路兵馬都來投效。並重用韓信,以“十面埋伏”之計,逼得項羽自刎烏江,奠定瞭漢朝一統江山的基礎。

而後劉邦當瞭皇帝,大封功臣。他認為:張良雖然從不曾沖鋒陷陣,但,運籌幃幄,決勝千裡的功勞比任何人都大。想讓張良自己在齊國境內,選擇三萬戶的地方作封邑。張良卻說:“當初臣在下邳起兵,與陛下在留相遇,這是上天把臣送給陛下。臣不敢接受三萬戶的封邑,就請陛下封臣於留,來紀念這一番的君臣遇合吧。”於是,劉邦便封瞭張良為“留侯”。

張良建立瞭這樣的功勛,卻並不想當官掌權,他總是從大處著眼,及時給皇帝當“顧問”。在封賞功臣不周,群臣疑慮的時候,他建議漢高祖先封大傢都知道他最討厭的雍齒為什方侯,以定安人心。在大傢都主張建都洛陽的時候,他力主定都關中,以奠定長治久安的基礎。又建議拜蕭何為宰相,以平治天下。這些建言,都證明他的確有遠見,而且出發點都是無私無我的。

在國傢安定之後,他因為身體不好,就足不出戶,自己閉門靜修,不再過問朝政。他說:“我傢世代相韓,所以不惜萬金,為韓國報仇。博浪沙一椎,震動天下!又為帝王師,封賞萬戶,位列諸侯。人生至此,於願已足,現在隻希望追隨赤松子雲遊習道,不問世事。”由此可知他真是一個淡泊名利,具有大智慧的人。世俗間的功名利祿,完全誘惑不瞭他。像這樣“一柱擎天”的開國功臣,相貌卻非常清俊秀雅,有如美婦人。說來,人真是“不可貌相”呢!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