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死後,為什麼沒有葬在清東陵?原因是什麼
很多人都不瞭解雍正死後,為什麼不埋在清東陵,而埋到瞭清西陵?原來他心裡有鬼,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眾所周知,歷代皇帝的皇陵一般來說都是規模宏大,而且,都有著各種忌諱,生前就已經安排好自己死後的下葬之地。
可是,有一個皇帝卻打破瞭常規,本來已經欽定好的皇陵被他拒絕,反而單獨選瞭另外一個地方進行建陵,這個皇帝就是大傢所熟知的雍正帝。雍正帝的皇陵,建在泰寧山的主峰之下,被大傢稱之為泰陵,而且,它位於清西陵的中心,是至高無上的地理位置。
並且,這處皇陵還效仿瞭先祖帝陵,並在此基礎上修建大紅門、更衣殿、七孔橋等。更讓人驚訝的是,大紅門之外居然建瞭三座石牌坊,足足比先祖順治帝還多瞭兩座。這樣的行為足以證明,雍正帝生前的政治野心是巨大的,面對先祖依舊不甘示弱。
原本的清東陵是順治帝在位時欽定的皇傢陵園,基於瑞山主峰之下,而順治帝的孝陵,就是這裡的第一座皇陵,隨後,在孝陵的東側建瞭第二座皇陵,也就是康熙的皇陵。依照這個順序,到瞭雍正這裡,雍正帝就應該把皇陵建立在康熙陵的附近,可是,雍正帝就是不這樣做。
他自己做主,並下令把自己的陵建立到瞭泰寧山,離這裡有數百裡的距離。
那麼,他這麼做的目的何在呢?
據相關資料的記載,雍正帝起初選定的陵址,位於東陵界內的九鳳朝陽山上,可是,就是因為一個多嘴的大臣,向雍正帝表明:那裡雖為吉地,卻不適合當做建陵之地。聽瞭這話,雍正帝二話不說,立馬下令廢掉瞭朝陽吉地,讓精通風水的陰陽術士繼續為其尋找萬吉之地。
要知道,給皇帝選陵地是多麼艱巨的人物,稍有不慎就可能人頭落地,甚至,株連九族也不是沒有可能的,因此,這些人不敢有絲毫的怠慢。最後,負責尋找吉地的一群人,走遍瞭京城附近的所有地區,終於找到瞭一個適合建陵的地方,也就是我們上面提到的泰寧山。
當時,負責帶隊尋找的兩位大臣允祥和高其倬,回京後興沖沖向雍正帝報告,表明:泰寧山是匯集天地之精華,陰陽相間的風水寶地,而且,山清水秀,龍穴砂石,環境優美,一看就是萬吉之地,可以說,這裡才是最好的選擇。
聽瞭這樣的描述,雍正帝自然是心動瞭。但是,他內心也十分清楚,這裡與先帝的孝陵和景陵相隔數百裡,如果,選擇在這裡建陵,就等於違背瞭祖制,這樣的話,就給自己留下瞭不孝無義的罪名,遭人非議讓後人謾罵,於是,他便下令讓大臣們會議具奏。
當然,這麼明顯的問題,大臣們又豈能不知呢?
他們猜到瞭雍正帝的心理,想選擇泰寧山建陵卻又不想背負罪名,因此,大臣們為瞭消除雍正帝的顧慮以滿足其心願,便列舉瞭歷史上建陵遠離祖陵的的先例,從而保證給雍正帝遷陵準備充分的理由。甚至,還有大臣表示:泰寧山所屬地界並列神州,看似遙遠其實都屬於一個地方。聽瞭這些大臣的表奏,雍正表示十分滿意,便無所顧忌,開始下令在泰寧山正式建陵。
當然,後人對此也有不同的看法,在他們看來,官方記載的歷史內容,一般情況下都會隱惡揚善,所以,表面上會顯得冠冕堂皇,實際上並非如此。雍正帝當時是篡改瞭先帝康熙的遺詔,從而鎮壓瞭他的眾傢兄弟,以此登上瞭皇帝的寶座,本來,這個位置是康熙為十四阿哥胤禎準備的。康熙生前,胤禎很受康熙帝的喜愛賞識,曾被任命為統兵大將軍,替康熙外出征戰。
再次期間,胤禎立下瞭赫赫戰功,且有著良好的帶兵才能,康熙更是向眾將士表明,讓他們絕對服從胤禎。但是,就在康熙奄奄一息的時候,胤禛買通瞭康熙身邊的心腹大臣隆科多,讓他把傳位遺詔中“十四子”改為“於四子”,把“胤禎”改為“胤禛”,這樣一來,雍正也就順理成章的當上瞭皇帝。
由於,當上皇帝的他心虛理虧,所以,他不敢把自己的皇陵建在康熙陵附近,最終,才選擇瞭數百裡外的泰寧山。
其實,還有一種說法,那就是雍正帝作為一代英主,野心勃勃,不甘於人下。因當時的制度規定,後代兒孫的皇陵規模不允許超越祖陵,可是,雍正帝卻想建一座和順治帝一樣規模龐大,氣勢恢宏的皇陵,想和先祖一樣威風。所以,這座陵墓如果建在東陵,因其受祖制制約就不可能實現,所以,雍正帝幹脆另辟蹊徑,選擇瞭較遠的泰寧山。
以上這幾種原因的猜測,都有一定的道理,可是,一切理論都需要證據支撐,那麼,這樣一段撲朔迷離的清朝秘史,真實情況到底如何我們不得而知瞭。
最後,更是由於雍正皇帝在西陵首建泰陵,從而產生瞭“昭穆相問的兆葬之制”。原由是,因雍正皇帝首先在西陵建陵後,其子乾隆認為:如果自己也隨其父在西陵建陵,就會使已葬於清東陵的聖祖康熙、世祖順治帝受到冷落;如果在東陵建陵,同樣又會使其父雍正皇帝受到冷落。所以,為解其難,乾隆皇帝定下瞭“父東子西,父西子東”的建陵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