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明英宗為什麼會廢除活人殉葬?真相是什麼

明英宗為什麼會廢除活人殉葬?真相是什麼

時間:2019-08-26 12:04:45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對活人殉葬是被誰廢除的?此人被後世罵為“昏君”,其實他很英明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傢參考。

在古代的封建社會,人們還是相信死後有靈魂的,隻不過是生活在另一個世界,而墓葬就是死後的居所,所以人死後的墓葬不能太過簡陋。早在商朝的時候,貴族死後就會用奴隸為自己陪葬,這也是身份尊貴的一種象征,到瞭封建社會統治階層仍然會用殉葬制度,尤其是秦朝,一統天下的秦始皇更是將自己額陵墓修建到瞭成為世界奇跡的地步。

不過在漢唐文明中並沒有讓活人殉葬的傳統,取而代之的是陪葬制度,皇帝作為天下之主,即便死後也需要享受天下人的奉承,處以最中心的地位,即以皇陵為中心,周圍的陵墓皆是陪襯,皇親國戚和達官貴族死後都是陪葬的。可是在宋朝以後,中原不僅僅隻有漢人,多瞭些邊疆的少數民族,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都有著差不多的傳統,以活人殉葬,這個傳統再次流傳下來,在明朝一統天下後,皇宮中將殉葬延續下來瞭。

後宮女子眾多,但並非皆受寵,沒有子嗣,地位低下的後妃在皇帝死後,身為先皇的女人,自然不能改嫁,可新皇即位後,後宮中就需要重新添人,所以這些卑微的先皇後妃就會被派去殉葬,在先皇的靈柩面前痛苦,並不是因為丈夫死去,而是因為自己也將會不久於人世,可憐她們入宮後沒有享受好日子,竟然還要為死人殉葬。

皇帝死後,那些沒有子嗣的嬪妃們將被太監趕進一個小屋子,裡面隻有一排小凳子,凳子上的橫梁上掛著許多白綾,在這裡她們會一同死去,嬪妃們就會用這些白綾自殺,統統都為皇帝埋葬。據《明朝小史》記載,朱元璋死後,為他殉葬的嬪妃就有四十多個,有的或許還年輕貌美,但皇命不可違,沒有人會救她們,而明成祖朱棣的隨葬人數也有30多人,仁宗和宣宗則各有7人和10人。

無論人多人少,她們死的時候定然都是不願意的,大聲哭喊著,希望有人來救自己,可終究逃脫不瞭殉葬的結局,雖是自己用白綾勒死,但有許多是被勒死的。有一名女子郭愛,她進宮還不到三十天,就連皇宮都沒有熟悉,或許連宣宗都未見過幾面,就被強迫著自殺瞭,她死的時候留下瞭一首極為悲痛的詩以宣泄自己的悔恨和無法侍奉父母的愧疚。

其實除瞭上吊,還有另一種方式自殺,絕食,但她們這些為皇帝殉葬的嬪妃卻無法在正史中留下事跡,反而是在朝鮮史料中記載著有關成祖殉葬的事情,當時的三十多個女人被關進小屋子中,她們預料到瞭自己的結局,隻能擁抱痛苦以驅趕死亡帶來的恐懼。其中有兩個嬪妃,韓氏和崔氏,她們來自朝鮮,在死亡面前韓氏想到瞭傢鄉的親人。

她哭喊著請求仁宗,希望能夠回國侍奉母親,但仁宗並不理會她的請求,她的希望落空瞭,在臨死前她喊瞭一聲,“娘,吾去!”,然後就把頭放進瞭白綾中,凳子立馬就被太監抽調瞭,於是三十多個女人一同上吊自殺。不過並不是讓她們白白死去,朝廷會給她們或者她們的傢人補償,比如追封謚號,比如讓她們的傢人世襲官職。

到瞭英宗的時候,他本人並非是位明君,甚至被後世罵為“昏君”,在他管理國傢的時候,志大才疏,在土木堡中損失數十萬兵力,可就是這樣一個人,在他臨終前,卻因為此事太過殘忍,下令不要用殉葬。但其實他是為瞭自己的皇後,他舍不得讓妻子陪著他死去。

錢皇後與英宗伉儷情深,正統七年她被立為皇後,僅僅七年過後,在土木之變中英宗被瓦剌俘虜,身居後宮的錢皇後為瞭解救皇帝,想盡辦法,縮衣節食,希望能夠用大筆的錢財贖回皇帝,除此之外她還終日為丈夫祈福,長時間的跪拜讓她的一條腿傷殘,就連一隻眼睛也被哭瞎瞭。

代宗繼位後,她被尊為太上皇後,可等到英宗歸來後,她們夫妻二人卻被囚禁在南宮中,兩人過著相依為命的日子,直到景泰八年,英宗才重新做瞭皇帝,她仍舊還是皇後。但錢氏始終沒有誕下龍子,作為皇後,沒有皇子實在是說不過去,但英宗一直袒護她,所以錢氏還能坐穩皇後之位。

在三十七歲的英宗感覺到自己將會不久於人世後,他不忍心讓皇後殉葬,所以他再次確定瞭錢氏的名分,還順便赦免瞭其他女子的性命,廢除瞭殉葬制度,一個人長眠於地下,這樣的決定實在是讓大臣們感動。在憲宗即位後,仍舊堅持廢除殉葬制度,此後這項制度不被皇帝考慮,拯救瞭無數女子的性命,其實不管放在哪個朝代,讓活人殉葬的做法都是不得人心的。

昏君明英宗,雖然一直被責罵詬病,卻做瞭一件好事,讓後宮很多女子幸免於難,他不是個能人,但確實是一個好人。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