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揭秘:古代“金舉人,銀進士,窮秀才”的說法是什麼意思?

揭秘:古代“金舉人,銀進士,窮秀才”的說法是什麼意思?

時間:2019-08-26 17:35:35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科舉制度,是古代成千上萬讀書人當官的唯一出路——如果你是清朝時期的八旗貴族,當我沒說——是真正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科舉制度有三大關:童子試、鄉試、會試。通過瞭童子試,就考取瞭秀才功名。通過瞭鄉試,就考取瞭舉人功名。通過瞭會試,就考取瞭進士功名——其實,貢士還需要參加殿試獲得進士功名。不過,由於殿試的錄取率幾乎為百分之百,所以習慣上將通過會試的讀書人稱為進士。

綜上所述,進士的等級最高,舉人其次,秀才最低。他們三者的命運前途也相差懸殊。

進士出身的讀書人,點瞭翰林後,往往出則封疆大吏,入則拜相入閣,榮華富貴指日可待。舉人出身的讀書人,如果不繼續參加會試的話,在地方上混得教育局長一類的官職,也不是很困難的事情。秀才出身的讀書人,就沒有什麼前途可言。他們除瞭見縣大爺不用下跪外,沒有什麼特殊的權力。

可是,古代為什麼會有“金舉人,銀進士,窮秀才”的說法?難道舉人比進士還要高貴?

這其實與鄉試和會試的錄取率有關。

鄉試雖然隻省級考試,但卻是科舉制度裡競爭最激烈的一個環節,淘汰率之高,甚至超過瞭會試。

明朝《文征明集》記載:“鄉貢率三歲一舉。合一省數郡之士,群數千人而試之,拔其三十之一,升其得雋者曰舉人。又合數省所舉之士,群數千人而試之,拔其十之一,升其得雋者曰進士。”

鄉試和會試都是三年舉行一次,淘汰率卻大為不同。鄉試是30個人錄取1個,會試是10個人錄取1個,所以民間會有“金舉人,銀進士”的說法。

當然,雖然有“金舉人,銀進士”的說法,但舉人的前途命運還是遠遠不及進士。特別是在明清時代,六部尚書、總督巡撫以及殿閣大學士等高級官員,都是為進士準備的。一名舉人,沒有立下特別的功勞,幾乎是沒有任何機會擔任以上要職的。

清朝名臣左宗棠,20歲就考中瞭舉人,之後3次參加進京會試均名落孫山。如果不是太平天國運動發生,他這輩子很有可能就在鄉下種田過日子瞭。

為什麼又有“窮秀才”的說法呢?

這是因為,童子試雖然是最低級別的考生,可難度並不低。童子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的考試。這三個階段的考試難度有多高呢?有的人,到瞭白發蒼蒼都還沒有通過童子試,依然隻能被稱為童生。

在古代,讀書是一件很燒錢的事情。隻有傢底殷實的傢庭,才供得起傢裡孩子讀書。一般中等收入傢庭,往往沒讀幾年書,傢裡就給讀窮瞭。最後哪怕僥幸通過瞭童子試,考取瞭秀才功名,傢裡也到瞭一貧如洗的地步。你看,“窮秀才”是不是名副其實呢?

“窮秀才”也隻能繼續往前考。因為接下來每過一關,他的日子就會好過一些。

考取瞭舉人功名,就具備瞭當官的資格——能不能當上,是另外一回事。哪怕他此後會考落第,回來後還能獲得學官一類的官職。在政治上,舉人社會地位高,躋身當地名流階層,能夠與府縣級別的地方官平起平坐。在經濟上,舉人不用交稅,不用出徭役,還有更多收入來源。國傢會發放一定數額的讀書補助。這點補助不是很多,但足夠普通傢庭開銷;許多人會將自傢的田產、房產掛靠在他名下,這也是一筆豐厚的收入。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