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一役是什麼結局?趙武靈王會吐血嗎
趙武靈王為霸業迎立兩位昭王,若知長平一役的結局,他會吐血嗎?是很多人要的問題?下面小編就為大傢帶來詳細解答。
戰國時期,風雲激蕩,兼並戰爭頻繁,英雄能造時勢,時勢也能造英雄,在這個風譎雲詭的年代裡,湧現出瞭不少的英明君王,但是能被稱之為“一代雄主”的少之又少,隻有將魏國推上“戰國首強”的神壇的魏文侯、使得秦國擺脫貧弱局面的秦孝公、打垮魏國的齊威王、敢於力行變法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為父兄復仇以弱國破強國的燕昭王以及為秦掃六合奠基的秦昭襄王等十數人。
在這些“一代雄主”中,趙武靈王一手迎立瞭兩位昭王——秦昭襄王、燕昭王,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公元前三百一十八年(前318年),燕王噲在蘇代等人的鼓動下,效仿上古先王,將燕王之位“禪讓”給瞭相國子之,並且將國內高官的印璽收回,全部交給子之,讓他重新任命,子之由此掌握瞭燕國的軍政大權,但是也因此激起瞭以燕太子平為首的燕國舊貴族的嚴重不滿。以子之為首的相國一系與以太子平為首的燕國舊貴族開始瞭暗中交鋒,燕國國內暗流洶湧。
公元前三百一十四年(前314年),燕國舊貴族落入瞭下風,太子平為挽回局面,與將軍市被聯手攻打子之,不得不說,太子平一輩子都在找“豬隊友”,將軍市被見進展不利,又想投靠子之,於是轉而攻打太子平,結果太子平逃亡,市被被殺。
太子平一路輾轉來到瞭齊國,受到瞭齊宣王的熱情接見,齊宣王主動提出借兵給太子平,幫助他重奪王位。
太子平滿心歡喜,還以為此時的齊國,還是當年春秋時期與燕國守望相助的那個齊國,屁顛屁顛地就帶著齊國大軍就回國爭奪王位瞭。領兵的齊軍大將在齊宣王的交代下,對太子平特別“照顧”,使得太子平死於亂軍之中,而此時,子之被殺,燕王噲自殺,齊國占領瞭燕國全境。
燕國的另一個鄰國,此時正是那位雄才大略的趙武靈王當政,見齊國占據瞭燕國,對趙國形成瞭極大的威脅,趙武靈王便接回瞭滯留韓國的燕王噲之子燕國公子職。趙武靈王不願意正面對抗齊國,於是就讓公子職前往秦國,求助公子職的外公——秦惠文王,而一直想與齊國一較高下的秦惠文王不願看著齊國做大,於是便派出大軍,借道趙國進入燕國,一舉擊潰瞭為禍燕國的齊軍,趙武靈王派兵護送公子職回國繼位,這就是歷史上那位以弱破強的燕昭王。
公元前三百零七年(前307年),秦武王以“車通三川,以窺周室”的宏願,請自己的師傅甘茂率軍兵出崤函,攻破瞭韓國軍事重鎮——宜陽,為秦武王兵臨洛邑鋪平瞭道路。不久,秦武王親自率軍趕赴宜陽犒賞大軍,隨後又率軍進入周王畿,打著朝見周赧王的旗號,對周室的鎮國神器九鼎虎視眈眈。
到瞭洛邑之後,秦武王與麾下的大力士前往太廟試舉龍文赤鼎(雍州鼎),結果失手被龍文赤鼎砸傷,當晚便絕臏身亡。因為秦武王突然暴斃,並未指定繼承人,而且其膝下無子,秦國朝堂之上因讓哪位公子繼承王位而發生瞭內訌。
此時的秦國朝堂大致分為瞭兩個派系,一個是以惠文後為首的一系,他們想要擁立秦惠文王庶子公子壯為新任秦王,在這裡說明一下,公子壯是秦惠文王的庶子,絕非《大秦帝國》中演繹的那樣,是關內侯之子;另一個則是以宣太後為首的一系,他們想要擁立秦惠文王的另一個兒子公子芾為新任秦王,他們有著掌握兵權的魏冉等人的支持。在一番明爭暗鬥之後,秦宣太後一系成功擊敗瞭惠文後一系,就要公子芾即將登基之時,趙武靈王陳兵秦趙邊境,揚言如若不立在燕國作為人質的公子稷為秦王,趙國將會揮軍南下。
秦宣太後見此時秦國朝政未穩,而且此前又因內訌元氣大傷,與趙國撕破臉皮,得不償失。於是,秦宣太後決定答應趙武靈王的要求,擁立公子稷為秦王,同時,自己開始攝政,奪去公子稷手中的權力,讓他空有秦王之名,卻無秦王之實,就這樣,公子稷在趙國大軍的“護送”下,登基即位,是為秦昭襄王。
在趙武靈王立公子稷為秦王的四十多年後,因為趙武靈王的孫子趙孝成王貪圖土地,接受瞭秦國的囊中之物——上黨郡,但是又未做好防禦秦軍,長久作戰的準備,結果導致瞭趙軍一敗再敗,廉頗退到瞭長平一線才穩住瞭陣腳,與秦軍相持,後來,秦昭襄王派出大將白起,又使得趙孝成王臨陣換將,最後全殲瞭趙國佈置在長平一線的四十五萬大軍。
趙武靈王若是泉下有知,瞭解瞭長平一戰的結局,他會不會氣得吐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