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中趙國輸的很冤枉嗎 事實究竟是什麼樣的
趙國輸的很冤枉嗎,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傢一個參考。
兩軍交戰不殺俘虜,而有一場戰爭不僅俘虜被殺瞭,而且殺得還不隻一點半點,是整整坑殺瞭幾十萬,而這場戰爭就是非常慘烈的長平之戰。這是一場秦國和趙國之間爭奪霸主地位的戰爭,最終趙國因為指揮不當等種種原因戰敗瞭,之後秦國為瞭防止趙國有東山再起的可能將趙國的四十萬軍隊全部坑殺,這也給秦朝的統一六國打下瞭基礎,在這之後其他六國再也沒有足夠的力量可以跟秦國抗衡瞭。

長平之戰是趙國舉全國之力來抵抗秦軍的一場戰爭,那段時間之前各國都在積極地進行變法改革謀求自己的國傢變得更強大,而這件事情的主角秦國和趙國也不例外。隻不過趙國的變法隻是進行瞭軍事上的改革,國民經濟這一塊還沒變革完呢,所以論綜合國力的話顯然是進行完商鞅變法的秦國給為強大。所以如果打消耗戰,首先堅持不下去的就是趙國,但是趙國的統治者和大臣們還以為自己非常的強大,覺得秦國出來這麼長時間瞭肯定堅持不下去瞭,隻是礙於面子問題死撐著罷瞭。然後想當然得派瞭使者去秦國求和瞭。而秦國就比較精明瞭,看著趙國派人來服軟瞭,自己當然不能放過這個機會,秦國一邊向其他五國放出消息趙國堅持不下去瞭,已經派使者求和瞭。這讓的其他五國心生疑慮,不敢輕易的支援趙國,要不然自己的軍隊萬一也搭在裡面瞭,哭也沒得哭去。

然後秦國這邊繼續強攻趙國,絲毫不給趙國喘息的機會。從兩個國傢的外交政策就能觀察出來,兩個國傢忠心領導人能力的高低。得不到別的國傢的支援,廉頗這個老將選擇堅守城池不出擊,這時候趙國裡面很多人都意識到瞭問題的嚴重性,帶上自己的傢當跑路瞭。而反觀秦國這邊,擁有肥沃的土地和豐富的人力資源,而且秦國本來的國力就比趙國強,這樣長期對峙下去,就算不被秦軍打敗,自己的軍隊也都餓死瞭。這個時候趙國橫豎都沒啥勝算,必須要謀求改變來搏得一線生機。

而這個時候趙括正好和適宜的出現瞭,他和老將廉頗的主張不一樣,他認為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正好應瞭當時趙國貴族們想要謀求改變的想法。於是趙國的統治者換下瞭有豐富作戰經驗的廉頗,將沒上過戰場但是飽讀詩書的趙括換瞭上來。可是趙括畢竟沒有打過什麼正兒八經的仗,怎麼可能鬥得過秦國那些久經沙場的老兵,於是很快就為他的沖動付出瞭代價,因為主動出兵和秦國決戰導致戰敗,趙國所有軍隊被坑殺。

其實這場戰爭一開始趙國就沒什麼勝算,那個時候秦國在所有數據上面都比趙國高出很多,並且兩個國傢的戰爭不止是軍隊之間的鬥爭,很多方面都要進行對比,在沒有別人來支援的情況下,不管趙國叫誰來統軍打仗都是要輸的。大部分人都認為趙國是輸在瞭臨時換將,其實不是這樣的。

首先他們的國力對比已經很明顯瞭,秦國經過商鞅變法現在是兵強馬壯而且國傢也非常的富裕。並且秦國軍隊比趙國足足多瞭二十萬的軍隊,雖然是遠距離作戰,但是人傢秦國糧食多啊,可以耗下去。而趙國這邊就不一樣瞭,雖然也經歷瞭變法,但是隻是政治上的,經濟跟不上就算有軍隊也運轉不起來。沒有糧食就打不瞭仗。

其次,趙國外交方面做得太爛瞭,本來可以聯合一下其他國傢幫助自己抵抗秦軍,因為當時大部分國君都知道合縱這個道理,大傢相互幫助牽制那個比較強大的國傢,以免被滅掉。可是趙王卻去求和瞭,這就導致其他國傢不敢輕舉妄動,才導致瞭趙國軍隊全軍覆沒。而且與統治者也有著很大的關系,當時的趙王是剛登基不長時間的,雖然一腔熱血但是不會謀定戰略而秦國的統治者就不一樣瞭,在位很長時間知道制定方略,在戰爭一開始的時候他就計劃好怎麼打瞭而趙國還是一頭霧水。最後就是趙國內部也不和諧,大敵當前多誘人應該一致對外,但是很多人為瞭自己的利益而去損害國傢的利益,朝中大傢的關系也非常的微妙,動不動就勾心鬥角,上下不一心,最後的失敗也是必然的,隻不過最後趙括背瞭這口大黑鍋,所有的責任都被推到瞭他的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