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改革的“一條鞭法”把大明推向深淵!為什麼這麼說?
張居正改革的“一條鞭法”把大明推向深淵!為什麼這麼說?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古代帝國財政的基礎就是把人口、土地搞清楚,再加上點鹽茶專賣,稅收就有瞭。但是被張居正一把改革讓大明王朝的稅收基礎徹底崩潰掉。這是為什麼呢?

圖源來自網絡
有人說怎麼可能?他死後推行的改革不都被廢止瞭嗎?還有些人都很吹捧張居正改革,說什麼這樣一場改革使得已經破敗不堪的明王朝有瞭生機,雖然他的改革基本上被廢止,但是此後的明朝留下瞭他在經濟上的發明,就是他那經濟上的“一條鞭法”,短期內雖然為國傢聚攏大量財力,這就是因為這“一條鞭法”,為大明王朝敲起瞭喪鐘。

說到張居正改革,核心就是一次高效率的稅收,要說是他首創的這套發明?,其實也不是,這個方法早在朱元璋時期就做過。朱元璋編訂“黃冊”和“魚鱗冊”,“黃冊”指的就是戶籍,“魚鱗冊”指的就是土地。張居正隻不過是把當年朱元璋那套方法在全面實行一遍,隻不過張居正更狠,不再分當初的什麼土地稅、人口稅、勞役、等雜七雜八稅務,所有這些統統按照土地數量來交,張居正的改革就是現在朝廷已經把每傢每戶又摸清楚瞭,一戶有多少人,每個人都多少土地。隻不過在記錄的時候每戶人傢名字後面就隻記錄瞭一條內容,就是你這一戶該上交多少稅。

這就導致一個後果,我們都知道明朝的貨幣政策在朱元璋時期就玩崩瞭,大明寶鈔形同擺設,又頒佈禁止金銀交易,所以靠大量印鈔、在金銀上缺斤少兩上搞點通貨膨脹的機會就沒有瞭,很保守的稅收系統就是開頭所收的那些雜七雜八的稅,但是現在按照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把所有類目統一歸類成按照土地數量來收。
這邊遼東局勢馬上就要變天瞭,戶部尚書李汝華按照“一條鞭法”提出除瞭貴州和北京周邊,全國土地都加稅,據當時統計第一次每畝加收三厘五毫,就活生生多刮出瞭200萬兩銀子,第二次又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三厘五毫,就又多出瞭200萬輛白銀,這就是應對後金的遼東軍餉的來源。

原來貨幣系統被朱元璋給玩崩瞭,又留下祖訓禁止金銀交易,結果張居正改革留下的一個高效稅務系統,就是方便統治者多收農民的稅啊。這個手段堪比通貨膨脹,如果說通貨膨脹就是用來朝廷小偷小摸的伸進老百姓的錢袋子裡,張居正的這項收稅系統就是把那種小偷小摸擺在明面上,簡直就變成瞭明搶瞭。

我們的崇禎被綁架的那篇文章曾提過,崇禎皇帝到最後為什麼沒有瞭錢,就是崇禎時期國傢出的亂子更多,北方的自然災害,李自成的農民軍起義,對清軍的作戰迅速耗空瞭國庫,再加上東林黨人反對實行商人的征稅制度,商人的稅收不上來沒有人貫徹實行,結果就用張居正的那一條鞭法刮得民間民盡財窮,把大明王朝刮得油盡燈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