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出使秦國為何落到被囚禁而死 期間究竟發生看瞭什麼事情
還不知道:韓非子出使秦國為何落到被囚禁而死的地步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傢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韓非子,韓國公子,出身顯貴,自身聰明,久有賢名,歷史上著名的法傢人物代表。而他當時作為使者的身份,卻陷入被囚禁的狀況,這中間若說沒有人故意陷害,恐怕都沒人相信。他的思想深刻,主張的是變法,為人極度厭惡治國虛浮,而不用賢能。因此研究先賢的思想及以往歷史上發生的事跡,寫有個人的著作。他這樣支持君主專治的思想備受當時的秦王賞識,看瞭他的著作,大加的贊賞,由此產生瞭要見到他的念頭。
韓國是弱小的國傢,不僅因為韓王的虛浮治國手法,更加因為韓王並沒有重用賢能。此舉讓身為韓王公子的韓非十分的憂心,他多次向韓王提出自己的觀點和建議,但都未被韓王所采納。這個時候,秦國統一的大勢就在眼前,韓王為避災禍,出於向秦國示好的目的,準備派人出使秦國,欲獻上韓王的玉璽,以示誠意。秦王想見韓非,韓王欲派人出使秦國,兩個國傢的君王均有如此意向,按照現代人的思維來說,意見既然趨於統一,這將是避免戰亂,得以和平的好事。但在當時的情況下,來使並不那麼方便,於是中間出瞭岔子。

韓王準備派人前往秦國,尚未行動,秦國那邊卻先出手瞭。韓非從前有一個同學,叫李斯,在秦國當差。他跟秦王說,這個韓非他認識,是韓國的人。秦王是欲統一的霸主,他要見人這件事情多簡單啊,他一想,極為粗暴的派兵直壓韓國邊境,指明要見韓非。韓王原本就想稱臣啊,沒來得及呢,趕上秦王用如此霸氣的方式要見韓非。於是這個使者的人選也就不用想別人瞭,直接就讓韓非去。

秦王對韓非賞識到什麼程度呢,並沒有多餘的史料記載這類事情,但是我們可以看李斯的反應。他對於韓非的才能是有深刻的瞭解的,原本他自己是謀秦國相位而去的,可是韓非給秦王幾番說瞭自己的見解和觀點之後,秦王雖眼下並沒有重用韓非的意思,可是李斯卻從秦王的態度裡覺察到瞭深深的危機。兩人為昔日的同窗,一同受教於荀子。李斯這個人雖然品行不怎麼樣,才幹與韓非比也及不上。

但是他同樣有他優秀的地方,他在秦國為臣屬多年,且在秦王面前也是能說的上話的,他在政治上的敏銳和反應確實很快,他漸漸的在秦王面前說起韓非的弱點。韓非最大的弱點就是非秦國的人,李斯深知秦王作為君主,非是信任的人不會放在身邊重用。這也是這麼久以來,他雖表現的對韓非極為的欣賞,卻並沒有將韓非放在身邊重用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李斯因為出於自己的嫉妒之心,將秦王原本就有的猜疑之心給點燃瞭,他給秦王說,韓非是韓國人,怎麼可能不為自己的國傢著想,而真心幫助秦國去將他自己的國傢納入秦國的版圖呢?而按照這個人的才幹,如果不能將他歸為秦國所用,放他回韓國,勢必在秦國統一的時候,他會是秦國攻打韓國的阻礙啊。

出自猜忌之心的一番話,直接將韓非送入囚牢。李斯就是韓非此前鉆研歷史時,同史書上說的一般,那種善於在言語之間殺人於無形,卻並不利於國傢的人,他所謀的一切不過都是出於私心而已。而韓非子也被這樣的人陷害,在那種境遇之下,無法去見秦王,為自己辯一辯清白。韓王令韓非出使的目的最終沒有能得以成行,後果可想而知,韓非還為此搭上瞭自己的一條性命。因小人嫉妒生忌,韓非出使秦國,未料事情沒有辦成,反而自己身陷被囚禁的困境。這樣的事情在歷史上並不少見,被陷害致死的賢能也不少,但是仍然有人熟讀歷史,卻依然願意為瞭國傢的大義,去出使別國,我認為無非是為瞭和平二字,為瞭傢國的百姓免遭禍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