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閱甲有什麼特殊之處?上繡44個神秘梵文寫瞭什麼?
乾隆大閱甲有什麼特殊之處?上繡44個神秘梵文寫瞭什麼?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故宮博物院成立於1925年初,建築面積達到瞭72萬平方米,館藏文物180萬件,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在故宮博物院中,陳列著一件至寶,它便乾隆皇帝的大閱甲。出人意料的是,甲胄之上還有44個無人認識的神秘梵文,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梵文的釋義又會是什麼?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乾隆皇帝是滿清入主中原後的第4位皇帝,終乾隆一朝,始終處在康熙、雍正兩朝的餘蔭之中。正因如此,乾隆朝也是清王朝最鼎盛的時期。
在如此環境之下,乾隆皇帝本人也養成瞭奢靡無度、好大喜功的性格。乾隆皇帝曾自詡為十全老人,而“十全”之中大部分都是所謂的“戰功”。“戰功卓著”的乾隆皇帝,一生崇尚軍旅生涯,因而其禦用的武器戰甲也有很多。

乾隆皇帝一生珍藏的甲胄數不勝數,但是有四款是他的最愛,其中包括乾隆鐵葉鍍金盔甲、乾隆龍紋鎏金鑲寶盔甲、乾隆金銀珠雲龍紋甲胄、以及今天我們要說的乾隆大閱甲胄。
大閱甲的用途與其他甲胄不同,它是乾隆皇帝閱兵時的專用甲胄。清代歷來有大閱兵的傳統,其目的有二,一是檢閱部隊的整體軍容素質;二是向外邦炫耀武力。乾隆皇帝本人曾參加過多次閱兵,他身披大閱甲,儼然成瞭萬眾矚目的焦點。

此時有讀者肯定好奇,乾隆大閱甲既然是乾隆皇帝心愛的禦用之物,其形制究竟有多豪華呢?
乾隆大閱甲胄分為兩大部分,一為甲、二為胄。甲分上衣、下裳、護肩、護腋、袖、襠等,其整體為明黃緞繡五彩,上繪制有朵雲、金龍紋、海水江崖圖案。
胄部分為牛皮胎髹黑漆,頂鏤空金龍寶蓋嵌珍珠,前後梁皆有金龍紋飾,在梁中還飾有金剛石螣蛇。總體來看,乾隆大閱甲的材質與做工都非常考究,稱得上是甲胄中的精品。

您讀至此處,肯定對乾隆大閱甲的制作精良而感到吃驚,可是大閱甲最吸引人的地方,還是胄體上間以瓔珞紋修飾的44個鍍金梵文三重字。
在故宮博物院的專傢們第一次看到乾隆大閱甲時,他們也被這44個梵文字難住瞭。為瞭能夠知曉梵文的釋義,他們尋找瞭大量的清宮資料,終於在《清內務府檔案》一書中找到瞭相關的記載,其原文為:(乾隆大閱甲胄)胄鐫梵文意為心咒詛念觀世音菩薩。

此時一個問題出現瞭,堂堂大清皇帝,為何在閱兵式如此重要的場合,還要穿一件帶有宗教色彩的甲胄呢?其實想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還是要結合滿清王朝的宗教信仰來看。
滿清入關以前,其祖先是生活在關外(現今東北)的女真人,所信奉的宗教是薩滿教,清宮皇族服飾中有不少都對此信仰有所表達,如皇帝的朝冠前方立有佛牌,皇帝與太後被稱為“老佛爺”等。相比於乾隆皇帝大閱甲胄上的梵文,明代永樂皇帝朱棣的戰盔之上,同樣有梵文的裝飾,而梵文的釋義亦無非是“吉祥話”而已。

不過在小編看來,皇帝們甲胄上的“吉祥話”隻是給自己的一個心理安慰。皇帝們雖然高高在上,卻依然在內心中恐懼刀兵和戰爭,隻有身上的甲胄與“吉祥話”才能減少其心底的不安,給自己增添“諸多”的勇氣。
在華夏5000年的歷史長河中,祖先給我們留下瞭太多的文物財富,這些文物所代表的不僅僅是祖先的偉大智慧,還有中華民族沉淀下來“仁義禮智信”的精神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