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是怎麼滅亡的?朱元璋養出瞭幾十萬的寄生蟲!
大明王朝是怎麼滅亡的?朱元璋養出瞭幾十萬的寄生蟲!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中國歷朝歷代對待宗室問題各有不同,比如說秦始皇時期“廢分封、置郡縣”,所以宗室們沒有多少實權和自我保護能力,趙高和胡亥殺這些金枝玉葉們就像是殺雞一般;劉邦吸取瞭教訓封劉氏子弟為王,並且給他們配置封地結果搞出一個七國之亂;曹魏時期諸侯王爺僅僅是地位超然但並沒有多少實權,天下被司馬傢竊取,有這樣的前車之鑒司馬傢又開始分封諸侯,結果鬧出個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
所以自從晉朝以後唐宋年間都不讓宗室掌握權力。而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對這個來之不易的江山分外珍惜,老朱總結瞭一番對國傢有害的幾個因素:女寵、宦官、外戚、權臣、藩鎮、夷狄。

明朝早期還不存在什麼女寵、宦官,但鑒於功臣太多而皇族孱弱,所以老朱決定分封皇子為王駐紮地方:“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傢,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朕非私其親,乃遵古先哲王之制,為久安長治之計”。

早期明朝的親王們隻有爵位,他們既不能像漢朝那樣裂土分國,也不能像唐宋年間那樣參與政治,明朝的諸侯王們列爵不臨民,食祿不治事(也就是說親王們隻有這個爵位,沒有封地和臣民),而一般由國傢按時發工資“宗祿”。親王們限制還頗多,首先他們不能參加政治活動,也不能像士農工商一樣去讀書考取功名或做生意。到瞭永樂時期明成祖更大規模限制藩王們自由(無事不得離開藩地,不允許再保留有軍隊),所以明朝的藩王們大部分都如同被圈養的豬一般,一天到晚除瞭飲酒作樂玩女人之外就是生孩子。
其實明朝藩王並不多,從老朱開始分封瞭25位諸侯王,而到瞭明朝末期也不過才27位藩王,按照親王一年一萬石的俸祿來說好像也還說的過去吧?
這麼算有很大問題,咱們知道親王的兒子將繼承王位,但老朱傢的親王們往往又很能生,所以生下來的這些孩子又被封為郡王或者是鎮國將軍,這些孩子長大以後又接著生,長大後又被封為輔國將軍或奉國將軍,總之是一生二二生三,生到後來呢,到瞭明朝中期宗室已經泛濫成災。
首先咱們先來看看明代宗室們的俸祿,按照爵位由高到低共分為八個等級:

宗室人口從朱元璋洪武年間的49人到嘉靖年間八千餘人再到萬歷年間十數萬人,明末這個數字隻會更多(據說達到瞭快三十萬!)如此恐怖的生殖能力也代表瞭朝廷需要發放更多的祿米才能保證宗室的俸祿。
咱們舉一個例子:嘉靖三十二年全國向京師輸送的糧食為四百萬石,而宗室光祿米開支就能達八百五十三萬石糧食(天下歲供京師米四百萬石,而各處祿米,凡八百五十三萬石,視輸京師之處,不啻倍之)。

也就是說這些人一年吃掉的糧食是整個京城的兩倍。宗室的繁衍給朝廷財政帶來瞭嚴重負擔。《神宗實錄》萬歷二年五月禮科給事中石應嶽就向萬歷皇帝匯報說:“伏見聖祖封建諸王,敦睦九族,凡子孫勝衣以上者,皆仰食縣官,恩至渥矣。邇年以來,麟趾繁衍載玉牒者四萬(40000),而存者可三萬(30000)有奇,歲該祿糧可九百萬石計。”如果您對這個數字不是很敏感,那麼我換個說法,萬歷初年全國的財政支出為18544545.37兩,其中宗藩俸祿為5519157.11兩,折算下來宗室支出占整個朝廷收入的30%!而到瞭明朝末年呢,這個比例已經超過瞭50%,也就是說朝廷每年在不考慮支出的情況下要拿將近一半的國庫收入來供養朱姓子孫。
但我們知道朝廷不能玩月光,每年在考慮收入支出的同時還要為戰爭軍費、賑災款項或整理河道等做預存,而這些宗室們隻管伸手管朝廷要錢,對於帝國有百害而無一利。
如果說這些藩王們隻領取祿米倒還好,但這些寄生蟲們可不閑著,這些爺們花起朝廷的錢來那叫一個得心應手。

王府建造費用:王府建設、前往封地的路費和大婚時的婚禮費用都是朝廷出錢,您還別以為這是一筆小數目,當年萬歷皇帝為瞭給福王修王府就花瞭四十萬兩銀子!

(王爺出行是需要有儀仗隊的)
徭役費用:王爺就藩之後還得要有人伺候啊,所以像奴仆、樂工、廚師、儀仗等等,反正都由地方政府以徭役的形式解決。

莊田:王爺們雖然沒有封地,但能夠占有田地,明初時期給的田地不多(一般是幾千畝到幾萬畝左右),但到瞭明朝中期莊田開始增加,穆宗時期景王的莊田達到瞭四萬頃(也就是四百萬畝!)有瞭景王開瞭這麼個壞頭,接下來的潞王、福王(萬歷本來也要給福王四萬頃的土地,不過大臣們討價還價一番後給瞭兩萬頃)、桂王、瑞王、惠王等等的莊田都達到瞭兩萬頃(桂王、瑞王、惠王這三個王爺強烈要求他們的莊田也要有兩萬頃,但當時陜西地方竭力搜刮也隻能提供一千多頃,所以他們一直等到瞭崇禎末年才有機會就藩)

(明代丈量土地所用魚鱗冊)
這些王爺們不但拿著朝廷的祿米,而且還占據瞭帝國大量的土地,由於他們不用納稅,所以這些王爺們大肆兼並土地,比如說萬歷年間河南田土741579頃,在河南有潞王、福王、周王、趙王等九個王爺,他們占據的土地就達到7萬7千多頃,占據瞭河南將近十分之一的土地還多!這還僅僅是九個親王的莊田,還不包括其他的郡王等宗室的土地,所以到瞭明朝末年山西的良田幾乎全被宗室們所兼並,河南的土地有一半進入宗室們的口袋,這在宗室們不停繁衍人口的同時朝廷卻面臨著收入銳減的問題,所以《皇明經世文編》記載,“二省之糧,猶不足供宗室祿米之半”,也就是說連著山西和河南兩省的稅收連宗室一半的祿米都達不到。
除此之外藩王們還積極地開展商業,不過他們所謂的商業不過是利用皇傢的身份惡意壟斷而已,就比如說藩王和勛戚投資的皇店、皇鹽(強制要求地方百姓使用皇鹽,並且隻能去皇店買東西),除此以外還在官道上開設榷關征收過路費。
宗室就如同是長在腦子上的瘤子一般,不去動手吧越長越大,遲早有一天要瞭你的命,但你要下定決心動手瞭吧,這玩意長的地方太致命瞭,要是沒處理好當場就得斃命,所以朝廷對宗室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不過前面說瞭這麼多並不代表所有的宗室都過得如同天堂。明朝成化以後財政日趨緊張,賑濟災民、打仗、南北用兵等等經常把朝廷財政搞得同樣捉襟見肘。這就導致供給宗室的祿米往往就不能按時足額發放,親王郡王地位高,土地多自然也無所謂,但爵位低下的宗室可就慘瞭。老祖宗規定他們又不能夠從事士農工商等產業,所以有些宗室慘到連飯都吃不上餓死在傢的情況,而為瞭活下去有的宗室則妄議朝政(因為大明律規定如果妄議朝政的話宗室是要被囚禁的),盡管沒瞭自由,但起碼他們能夠吃上牢飯活下來,這真是又可笑又辛酸。

所以這樣看下來,咱們不得不說明朝的宗室制度死板而無用,既在制定之初沒有考慮到人口增長給朝廷帶來的負擔,同時又禁止宗室們自食其力結果養出來都是些一無是處的窩囊廢,這些養尊處優的王爺最終都成瞭起義軍和滿清的靶子,不但一輩子搜刮的財產沒瞭,大部分連小命都沒能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