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唐朝文獻記載的驃國是個什麼樣的國傢?現在還存在嗎?

唐朝文獻記載的驃國是個什麼樣的國傢?現在還存在嗎?

時間:2019-08-28 17:09:03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唐朝文獻記載的驃國是個什麼樣的國傢?現在還存在嗎?小編給大傢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有很多國傢,在古代和現在的名字是不一樣的,如果不去瞭解這個國傢的歷史,也是很難瞭解到這個國傢以前的名字的。而在古代有一個驃國,是唐朝時期文獻記載當中的一個國傢,那麼,發展到瞭今天,這個曾經的驃國又是現在的哪個國傢呢?驃國在歷史上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傢,到現在又怎樣瞭呢?

驃國(220年-832年),伊洛瓦底江流域佛教古國,都城為卑謬,有18個屬國。中國史籍曾分志其史略。驃乃藏緬系中的一支,今不復存;或即緬人的前身。該國文化發達,擅長音樂。801年驃國王雍羌遣子,獻其國樂與唐朝。多涉及佛教。公元832年亡於南詔。

歷史沿革

驃國(Pyu,Kingdom of),7~9世紀緬甸驃人(pyū) 在伊洛瓦底江流域建立的古國。驃國都城為卑謬(梵文名rī-ksetra《大唐西域記》譯為室利差羅),在今緬甸伊洛瓦底江下遊卑蔑附近。另外,《新唐書》還記有朱波、突羅朱、徒裡掘等異稱。唐代文獻記載驃國都城是圓形磚城,周長160 裡,有12座門。

驃國人乃藏緬系中的一支,今不復存,或即緬人的前身。蓋以種族名Pyu為國號。

魏晉時的《西南異方志》、《南中八郡志》等書首載其名。同名異譯還有剽、僄、縹、漂越等。

向達註稱:僄越、剽國為“四世紀時緬甸古國之名,至唐代漢譯作驃”,以代東漢兩次朝貢的撣國一稱。伯希和於驃的出自音譯一層,曾作考證。當指蒲甘建都以前,以卑蔑(Prome)為都城時,統治緬甸種族的名稱。

832 年(唐大和六年),驃國都城被南詔攻陷,驃國遂亡。自此漸趨衰落而為緬人所建的蒲甘王國所取代,漸同化於緬人。

方位與疆域

中國魏、晉人的著作及《西南夷風土記》序雲稱驃國“位於永昌西南三千裡”。

《舊唐書·南蠻西南蠻傳·驃國》記載:“驃國,在永昌故郡南二千馀裡,去上都 一萬四千裡。其國境,東西三千裡,南北三千五百裡。”並述其方位,“東鄰真臘國”,“北通南詔”。

613~718年毗訖羅摩王朝統治驃國時十分強盛,有18個屬國,298個部落和9 個城鎮。其疆域北抵南詔(今中國雲南德宏和緬甸交界地區),東接陸真臘(今泰國、老撾、柬埔寨接壤一帶),西接東天竺(今印度東部阿薩姆邦等地),南至海,據有整個伊洛瓦底江流域。

與中國關系

801 年(唐貞元十七年),驃國王雍羌由南詔王異牟尋引薦,遣子舒難陀(Shwenadaw)率樂隊和舞蹈傢,獻其國樂至成都。次年,才來到西安。所獻十二曲,樂工三十五人,內容多半涉及釋氏經義。當他們演奏樂曲時,是用海螺殼和鐫刻精美的銅鼓來伴奏的,這種銅鼓與唐朝“南蠻”富室豪酋擁有的銅鼓非常相似。唐德宗授其國王以太常卿、舒難陀以太仆卿之號。中國詩人白居易等為此作瞭《驃國樂》,《新唐書·驃國傳》對其歌舞藝術有詳盡的記載。

白居易又代德宗作覆書,贊其國王“得睦鄰之善謀,秉事大之明義”。

宣宗大中十二年(858)驃國遭獅子國入侵,求救於南詔,南詔王勸豐佑派段宗膀率軍往援。次年擊退獅子國來犯軍隊後,驃國以金佛酬謝,段宗膀率南詔軍隊返回騰越。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