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的劉禪到底有多厲害 他真的是付不起的阿鬥嗎
正史中的劉禪到底有多厲害,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傢一個參考。
我們很多人對劉備的兒子劉禪的影響並不是那麼好,認為他就是個“扶不起的阿鬥”,昏庸無能,隻會貪圖享樂,不思國政。後來蜀國被晉國滅掉之後,他還被司馬昭封瞭個“安樂公”,極大的諷刺瞭劉禪的昏庸無能。有時候我們還會將劉禪的蠢笨歸結為是劉備將他摔傻的。當然瞭,這些都是小說和一些野史上的說法,真實歷史上的劉禪並不是這樣一個昏庸無能的君主,反而還是個“仁敏”“愛德”的“明主”。
在《三國蜀後主劉禪新論》中寫道,劉禪在位期間,能夠任用賢能之才,偏安川蜀之地,保全瞭蜀漢的基業,也是卓有作為的君主。此外,在陳壽陳壽的《三國志》、裴松之的《三國志註》中對劉禪的描寫則更多為積極的。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位被我們誤會的帝王,究竟是怎樣一個人!

劉禪,字公嗣,涿郡涿縣人,生於207年,劉備的長子,史稱蜀後主。劉備在自立為漢中王時,便將其立為世子。公元221年,劉備稱帝,他也被封為皇太子。章武三年四月,劉備征討東吳失利,隨即病死於白帝城。同年五月,十七歲的劉禪即位,史稱“蜀後主”。劉禪自公元221年即位,一直到公元263年蜀漢滅亡,在為時間長達四十一年之久。晉泰始七年,病逝於洛陽,享年六十五歲。
我們知道,諸葛亮和劉備號稱是魚水關系,但是歷朝歷代地君臣之間都沒有絕對的信任關系,劉備與諸葛亮也一樣。劉備心裡明白,諸葛亮的確是位濟世安邦的人才,但是他也害怕諸葛亮窺覬蜀漢政權,於是便在臨終前用言語進行試探,即“如犬子不成器,先生可取而代之”。同時,劉備也告誡劉禪要待諸葛亮如自己的父親一樣。
對於外人來說,劉備對諸葛亮已經是好到瞭極點,這樣的君臣關系也是融洽得不得瞭。同時很多人都認為,在劉禪即位之後,諸葛亮會將他的權力架空,自己將其取而代之。

但是,劉禪比起劉備來要高明得多,他深知諸葛亮是治理國傢的人才,年輕繼位後的劉禪堅決要執行遺囑,即將所有蜀國的軍國大事都交給諸葛亮管理。這在陳壽的《《三國志·後主傳》中既有明確的記載:“政由葛氏,祭則寡人”。
諸葛亮去世之後,李邈上書指責諸葛亮“身仗強兵”,這使得劉禪大怒,隨即將其處死。盡管劉禪知道李邈所言有理,但是劉禪卻能明白是非曲直,不因他人妄言而盲目決斷。

劉禪在位期間,任用賢能,與民休息、制衡大臣,使得蜀漢基業得以延續和穩定發展。
在軍事上,劉禪的策略是先立足於巴蜀之地,註重防守後再圖北進。當時,諸葛亮曾提出要東聯孫權,北拒曹操,西取益州,積蓄力量,伺機統一。當然,雖然諸葛亮的想法很好,但同樣得需要得到劉禪的批準才能實施,顯然,劉禪是答應的,因為在他心底並不滿足偏安與巴蜀之地,也素有統一之志向。諸葛亮在北伐期間,劉禪則治理後方,保證瞭大後方的穩定,同時還給他提供瞭堅實的後勤保障。
當然瞭,在北伐的問題上,劉禪雖然也想統一中原,但是相比於諸葛亮來說,他顯得更為理智。諸葛亮急於北伐時,他就說:“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 北征,恐勞神思。”後來司馬懿征討遼東的公孫淵時,劉禪又下詔告誡蔣琬不要貿然前進攻魏,他說:“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

在政治上,劉禪政治手腕獨到,親自掌握朝政。這一點從諸葛亮死後,劉禪廢除瞭丞相制度一事中就能看出來。
諸葛亮死後,劉禪廢除瞭丞相制度,將權力收回到瞭自己手中,同時封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行政兼軍事。封任費禕為大將軍,主管軍事兼管行政,把相權一分為二,相互制衡。到後來蔣琬去世之後,劉禪便治理國政,徹底解決瞭蜀國多年“事無巨細,咸決於亮”的局面。
此外,因為連年北伐的原因,致使國庫虧空,所以在諸葛亮死後,劉禪立即廢除瞭“北伐曹魏”的國策。 通過史料我們發現,在劉禪掌權時期的蜀國,其經濟發展得很快,出現瞭“田疇辟,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的大好局面。根據《三國志·後主傳》記載:蜀亡之時,國庫至少尚存“米四十萬斛,金銀各二千斤,錦繡彩捐各二十萬匹,餘物稱此”
所以,綜上所述,劉禪並非是一個昏庸無能的君主,相反,他卻是一位比劉備還要精明的君王。

那麼問題來瞭,既然說劉禪是一位明君,那麼為何在蜀國滅亡之後,他卻不想回到蜀國,而落得個“樂不思蜀”的千古“醜名”呢?其實這背後也有劉禪的一些無奈。篇幅有限,作者將在下文說到,看看劉禪到底有多無奈。可以關註作者,以便及時閱讀。
參考史料:
《三國志·後主傳》《三國志註》《三國蜀後主劉禪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