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王李自成提出議和,崇禎帝沒同意議和嗎?
嗨又和大傢見面瞭,今天小編帶來瞭一篇關於李自成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每一個朝代的崛起,就意味著前一個朝代的覆滅。明朝後期崇禎帝被闖王李自成逼到絕境時,闖王主動提出議和,隻要崇禎帝答應他提出來的條件,可是最後明朝還是被李自成滅朝,為何崇禎帝同意議和呢

天啟皇帝臨死前把皇位傳給瞭弟弟朱由檢,也就是史書上記載的崇禎帝。在他剛坐上皇位的時候,朝堂上大部分都是魏忠賢的勢力,處處壓制崇禎帝,魏忠賢更是帶頭給他出難題,使絆子,而私下裡崇禎帝又被皇嫂告知,一定要小心魏忠賢,說魏忠賢這個人心思歹毒,可能會有加害他的可能,大權尚且不在自己手裡也就算瞭,現在連性命都可能不保瞭,於是他從來不吃提供的飯菜,隻吃自己準備的吃食,估計崇禎帝多疑的心思就是這個時候開始的。

魏忠賢的勢力清除之後,崇禎帝專心於政事,各方面都是親自處理,政績越來越出色,文武百官們看到瞭崇禎帝的能力之後,覺得大明王朝迎來瞭新的希望,開始一心一意的輔佐崇禎帝,國傢經濟開始恢復,百姓們安居樂業,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可是崇禎帝有一個致命的後遺癥,就是多疑,他是歷代皇帝中,調動官員最頻繁的,據史書記載,光是內閣大學士就換瞭50個人左右。
他總覺得這些大臣們並沒有看上去的那麼忠心,所以他總是假裝不經意的試探大臣,讓他們來出謀劃策,但是在出瞭問題之後,隨時把鍋甩到大臣們的身上,讓他們來擔罪名,想用他們的失誤來顯示自己的出色。皇帝這樣的多疑,官員們為瞭明哲保身,發表意見或者提建議時,大部分都是站在中立的立場上,小心措辭,生怕自己就是下一個背鍋的人。
後來李自成擁兵自重攻打朝廷時,朝廷接連吃敗仗,步步後退,直至闖王的軍隊逼到瞭城下。闖王向朝廷提出議和,隻要崇禎帝答應讓他在西北稱王,給他幾百萬兩的白銀當作軍餉,並且允許他可以隨時覲見這幾項條件,就能撤兵。

消息傳回朝堂,崇禎帝召集大臣們詢問他們的意見,可是因為崇禎帝之前做過太多讓他們背鍋的事情瞭,所以沒有人敢吭聲,隻是跪在地上說一切聽從皇上的安排,崇禎帝一時之間沒瞭主意,沒有人替自己背鍋瞭,萬一答應瞭李自成的要求之後,他繼續攻打朝廷,那這個錯誤的決定隻能是自己背瞭,崇禎帝不願意自己背這麼大一個鍋,最後闖王闖進皇宮,明朝也自此覆滅。
身為一個統籌大局的中心人物,要有足夠的魄力,僅是靠著小聰明怎能得到人們的擁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