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明朝亡於滿清之手,其實跟這些人脫不瞭關系
宦官,在筆者看來,就是一批“殘疾人”,不光身體“殘疾”,心裡更是“殘疾”,所以,這樣的人對權力的欲望更大,一旦得權,他們的人格則會變得更加扭曲。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幾次宦官專權的朝代,在瞭明代達到瞭巔峰,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太監帝國”瞭。
那麼,為何會造成這樣的現象?這其實是政權制衡帶來的“病毒”。
有人整理過,東漢後期,唐朝後期,以及王振當權到明朝被清取代,這三個宦官當政的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最為黑暗的時代。論勢力和“兇殘”,明代的宦官,其實,還比不過東漢和唐朝的宦官,他們甚至能控制皇帝的上位和生死。
明朝時期,從永樂王朝開始,宦官就一步步走向前臺,你方唱罷我登臺,大傢輪流演戲,甚至,出現瞭“九千九百歲”這樣荒誕的現象。有這樣的果,當然是有因的。明初的時候,宦官哪有什麼權利?他們就是奴才呀,連說話都不敢大聲大氣。

朱元璋好不容易打下來的江山,哪能容忍其他人窺視?連那些和他出生入死的兄弟們,他都可以手下無情,更何況,這些沒有背景的宦官。所以,朱元璋建國之初,就在心中暗下決心,一定要杜絕歷史上出現的宦官幹政的現象。
公元1377年,有一位老太監,大概是出於好意吧,就和皇帝朱元璋說,“老板,您看這公文,是不是有什麼不妥?” 大傢都知道,朱元璋是沒有什麼文化的。這位宦官,就犯瞭兩個忌諱:一是 “笑話”自己的老板沒 “知識”;二就是“幹政”瞭。
朱老板當然不會說自己沒有文化,他隻是用“幹政”這個理由,將這位宦官趕出瞭皇宮,打發他回老傢瞭。公元1384年,他特意命人鑄瞭一塊鐵牌,掛在宮門上,鐵牌上有一行“內臣不得幹預政事,犯者斬”的字樣。這不是明明寫給宦官們看的嗎?
有意思的是,他的後代子孫,似乎有意的將這句話給忽略瞭。
那個時候,是宦官們最難過的一段時期,沒有權力,還不能和前朝的官員們有任何勾結,連置辦產業都是被禁止的。朱棣當瞭皇帝,事情開始得到瞭逆轉,他居然將這些“內臣”當成瞭心腹,用來制衡那些朝廷的官員們。
此時,朱老板的話“內臣不得幹預政事,犯者斬”被他的兒子悄悄地改為“內臣不得擅自作主”。
那麼,他的兒子為什麼如此信任宦官?這和他奪位有關系。
當年,朱棣就是籠絡瞭這樣一批被人“看不起”的太監們,掌握瞭建文帝的動向,最終,裡外合應,在宮裡放瞭一把火,讓自己順利當上瞭皇帝。有瞭這麼一段歷史,他當然有些後怕。萬一哪一天,朱姓傢族的某一位成員,也效仿他的做法,他豈不是和建文帝一樣瞭?
所以,他寧願違背老朱的“訓誡”,也要去巴結宦官。

朱棣身邊的宦官,在幫他奪位的過程中,表現相當積極,這也是他後來越發相信宦官的原因之一。以至於,從他開始,宦官開始抬頭做“主人”瞭。
朱棣先後派瞭一些人出使各個地方或督軍,包括鄭和下西洋,他們都是宦官出身。到瞭1420年,他又增設瞭東廠,領導人是宦官,工作內容就是:看看他的臣民們有沒有“異心”。這個時候,宦官基本上大權在握,就為他們進一步“專權”鋪好瞭道路。
到瞭宣宗時期,他更是成立瞭“尚書堂”,就是個宦官學校,學生都在十歲以下,校長由司禮監秉筆擔任,老師是翰林院的學士,學習的內容是《百傢姓》、《千字文》、《四書》等,還要考試。而且,這個“尚書堂”後期還成為瞭定制。
所以,培養瞭一批有文化的宦官,這為後來他們“欺君作奸” 奠定瞭紮實瞭知識基礎。
英宗時代,宦官的手伸的更長瞭,開始控制軍隊。他繼位時還是個孩子,很是欽佩和他在一起的“大太監”王振,不但會玩,花樣還很多,很得他的信任。於是,這位王先生,利用皇帝對他的寵愛,假傳聖旨,沒人可以管的瞭他,分明就是一個“太上皇帝”的存在嘛。
英宗長大後,他的老師就勸他自己掌控朝政。王振知道後非常生氣,結果,將這位老師就被送進瞭“詔獄”,這還不解恨,王振還將他的屍體肢解,扔到野外。這其中,還有一件事情,也說明王振的“無法無天”。
有一次,王振前往國子監視察,祭酒李時勉態度沒有那麼殷勤,王振就隨便找瞭個借口,說他偷國傢的樹木,讓他在國子監的門口,戴枷示眾三天。他的學生到處想辦法解救他,都沒有效果。最後,到瞭太後那裡,太後問皇帝這是怎麼回事情?
皇帝也很吃驚,但是,他知道是誰做的,就下令放瞭,也沒有責罰王振。後來,蒙古瓦剌向中國北部邊疆發動攻,這位王先生居然鼓動皇帝禦駕親征,皇帝還真答應瞭這個方法。他倆把戰爭當成兒戲,由於準備不足,路上就有軍士餓死。
經過幾次迂回,他們走到距居庸關三十公裡的土木堡時,被敵軍追上瞭。結果就是:明軍全軍覆沒,皇帝也被抓瞭,這更成瞭明朝由勝轉敗的一個轉折點。
到瞭憲宗時代,是宦官權力全面擴展時期。他給瞭自己信任的宦官汪直,軍政大權。而那些朝廷官員們,更是為瞭自己的前途,紛紛去巴結汪直。就這樣,不但抬高瞭汪直的地位,而且,更膨脹瞭他的權力野心。
有一次,皇上讓汪直到北方巡邊,能夠擔任巡邊的人,都是皇帝的心腹。所以,所巡之地的官員都是小心翼翼的接待,更何況,汪直那可是真正皇帝身邊的紅人,不但會出境兩三百裡地迎接他,而且還是跪迎。私底下,紛紛送給汪直好處,就是想讓他替自己在皇帝面前美言幾句。
這種方法當然有效啦,巴結他的都升官瞭,相反不巴結的那些人,不是被貶就是被罷官。這期間,還發生瞭一起 “假冒汪直”案。崇王府仆人楊福,長得太像汪直瞭,於是,到處招搖撞騙,最後,被福建鎮守太監識破。這也從側面反映瞭,這位汪大太監的權力有多大瞭。

武宗朱厚照也和英宗朱祁鎮差不多,對從小跟他一起玩的宦官劉瑾信任無比。再說,他本身對政權就沒有什麼興趣。劉瑾也是一樣,利用皇帝的信任,同樣也利用瞭皇帝的昏庸,將大權緊緊抓握在自己手中,形成瞭一個集團,被稱為 “八虎”。
劉瑾使用奸計,將那些忠心耿耿的朝臣,如:謝遷、劉健都踢出瞭政局。至此,還有誰不敢聽他的話?就連揭發劉瑾罪行的匿名信,皇帝都會將其交給劉瑾自己處理。他看到信後,為瞭找到是誰寫的這封信,就讓300多高級官員到奉先門外跪著曬太陽,不少人就這麼被曬死瞭。
天黑瞭以後,那些沒有死的人,又被關在瞭錦衣衛詔獄。後來,劉瑾才發現,這是一位宦官寫的信,和這些大臣們無關,他們才被釋放出來。可以說,他的“地位”,和皇帝還有什麼區分嗎?這期間,對國傢的統治的一些號令,都是從他的私宅裡發出的。
甚至,各地的官員進京朝拜述職之時,劉瑾那裡是一定會去的,當然不會空手,最少的也要上千兩的“拜見禮”。這些官員如果升瞭官,必須重金“謝謝”這位劉大宦官。如果他覺得送少瞭,對不起,你就沒有官瞭。如果你反應快,趕緊再送些“銀子”過去,這個官又是你的瞭。
官職在這位宦官手中,成瞭可以自由買賣的商品。那麼,他究竟有多少財產呢?有史學傢考證,折合下來大概是三十三萬公斤黃金、八百零五萬公斤白銀。李自成打進北京的時候,崇禎一年的全國財政收入僅為二十萬公斤黃金,而他積累這些財富,僅僅隻用瞭五年時間。
後來,右都禦史楊一清利用這“八虎”之間的內鬥,扳倒瞭他們。抄傢時,其傢產的“龐大”,連當時的武宗都瞠目結舌。雖然他倒臺瞭,但是,整個明朝的政府機構,也基本垮瞭。直到後來的魏忠賢,他也隻不過將宦官當權的歷史又重演瞭一遍。
“萬歲爺”是封建社會皇帝的專有稱謂,王公貴族有時被稱為千歲。作為一個太監,能被稱為僅次於皇帝的九千歲,這在中國歷史上恐怕隻有明朝的大宦官魏忠賢一人曾經做得到。從整個明代宦官的權力歷史來看,這也算是一場莫大的諷刺瞭。
誠如黃宗羲所言:“奄宦之禍,歷漢、唐、宋而相尋無已,然未有若有明之為烈也。”“漢、唐、宋之奄宦,乘人主昏而後可以得志。有明則格局已定、牽挽相維。”當年,老朱那麼怕宦官奪瞭他的江山,但他的子孫們卻是拱手將權力交到瞭這些人的手中,演繹瞭一出太監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