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長槍槍桿是怎麼制作 為何不使用鐵制的呢
還不知道:古代的長槍槍桿是怎麼制作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傢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當我們在電視上看古裝劇的時候,我們有時會看到很多持槍作戰的場面。當對方拿刀砍向他時,他們總是用舉起槍就可以抵擋住攻擊。當時我就在想這槍桿看起來就是普通的木頭,怎麼擋得住刀砍呢?所以我查瞭些資料來和大傢分享一下。

首先槍是一種長柄武器,槍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隋末和初唐。它是矛的替代產品,因矛桿是需要經過復雜而費時的加工,這時槍就被當做瞭應急武器來使用。不同用途的長槍長度也是有所不同的,例如,在車戰和騎戰中使用的槍較長,在步兵戰中使用的槍較短,在守備中使用的槍較長,在進攻中使用的槍較短。長槍最長可達8米以上,短槍最短隻有1.3米。在現代武術槍術比賽中使用的槍的長度不能短於直立直臂舉槍者從腳到指尖的長度。

在古代長槍以其簡單靈巧的動作深受世人的喜愛。自古以來,戰場上最常用的冷兵器就是長槍。歷史上也有許多以使用長槍而聞名的武將,如趙雲、王延章、嶽飛等。所謂月刀年棍一生槍,是指使一手好的槍法要用一輩子的時間去練習它,也可看到槍的重要性。那麼,古代的長槍的槍桿是用什麼材料制造的呢?
自秦漢以來,青銅和鐵一直是當時武器的主要材料。青銅武器太重,會消耗瞭使用者過多的體力。至於鐵制武器也是相同的,拿著它不僅不舒服,而且熱的時候熱,冷的時候冷得要命。

古代學文習武的最大目標就是報效國傢,學文之人可以為一方父母造福鄉裡,而習武之人隻能通過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的方式來成就自己,讓妻兒可以享福。既然要上戰場廝殺,戰場中所有的人都穿著沉重的盔甲,手中的長槍必須具有刺破盔甲的功效。因此,普通的木質長槍鍛煉鍛煉身體還行,但卻不適應戰場環境。

古人中有用鐵槍的,但是,古代的冶煉技術落後,一寸左右的鐵棒柔韌性極弱,不利於槍法的發揮。在武器相互碰撞中也沒有緩沖作用,對持有者造成的傷害極大。並且如果是騎兵使用鐵槍,因為在高速的沖擊中鐵槍刺穿敵軍盔甲時極易會出現卡死的現象,輕則武器脫手,重型胳膊骨折。而且鐵槍非常重,上百斤重的長槍不是每個人都能使用的。所以鐵不是制作槍桿的好材料。事實上,古代的槍桿不是由鐵或木頭制成的,而是由復合材料制成的。古代長槍使用的核心是牛筋木,外面使用一層竹片包裝,之後再用藤條和絲線纏緊,可以增加槍桿的韌性,還不容易變形,除此之外還要塗一層生漆可以有效地防腐。

當然,將軍們都是戰場上出生入死無數次的戰士,所以他們可以擁有更有韌性、更不易被切斷的槍桿。最好的材料就是用馬蒴,馬槊以枳木為芯,把枳木劈成一條條的用桐油和魚膠粘合在一起,然後刷漆,裹一層佈放到油裡面泡上幾個月後拿出來晾幹,再刷一遍漆,裹上一層佈隔離開放到油裡面,一直重復這樣做三年之後才制成。制成後的馬槊入手沉重結實,剛柔並濟,彎折回彈可瞬間復位,刀砍之如金鐵。但這種方法步驟繁雜,成本極高,費時費力,成功率僅為40%,不是有錢有勢的大戶人傢根本做不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