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古時候風箏是怎麼用在軍事的 古人是怎麼制作的

古時候風箏是怎麼用在軍事的 古人是怎麼制作的

時間:2019-08-30 18:01:43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還不知道:古時候風箏是怎麼用在軍事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為大傢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今天為大傢帶來的首先是首詩,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這是一首清代詩人寫的詩,比較大白話。這裡的紙鳶的就是古代風箏的叫法。大意就是在一個春光明媚的日子裡,一群孩童在放學以後放風箏的場景,很簡單直白,但是很快樂,很美好。我相信放風箏是很多人童年的回憶,也是從古至今人們踏青春遊的一大樂趣。每年農歷二月一到到戶外放風箏的人總是絡繹不絕。

其實不光我們現代人放風箏啊,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古人就已經開始瞭放風箏。這項活動而且在古代,這風箏不僅可以拿來休閑娛樂和健身,甚至還曾被用作軍事工具,今天我就跟大傢說說您所不知道的風箏歷史。

風箏在中國已經有兩千七百多年的歷史瞭,相傳歷史上第一個風箏是由墨子制造,他用木頭制成木鳥,研制三年而成,這個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風箏雛形。後來魯班在此基礎上改進瞭豐盛的材質,用竹子做風箏,減輕瞭豐盛的重量,使風箏容易飛的更高更遠。魯班大傢都知道是中國木工建築的祖師爺,我們現在木工師傅用的刨子鏟子,劃線用的墨鬥,還有魯班鎖等等等等,都是他發明的,魯班做風箏的是為瞭載人來進行軍事偵察,撐著他來窺探宋城。

魯班

那個時候的風箏呢,還不叫風箏叫做紙鳶。現在在濰坊風箏博物館西面,就聳立有一座魯班的銅塑像,並被插上瞭象征飛翔翅膀的風箏造型。到瞭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再到後來,隨著職業的發展,人們開始以紙做風箏紙鳶這個叫法漸漸的流行起來,但我們現在用的風箏這個名字,真正見於文獻得等到五代時期,一個叫李葉的人,他在制作的風箏上的加入瞭絲絳,足底等物件。風吹聲響發出像古箏一樣的聲音,所以從那個時候開始,紙鳶也被人們稱為是風箏。

其實,風箏在一開始主要是用於測量通訊等軍事用途。在楚漢相爭的時候,漢代的軍事傢韓信曾令人制作大型風箏,並綁上竹笛。在夜晚放到高空中風吹著笛子發出淒涼的聲音,已瓦解楚軍士氣。結果楚霸王項羽是一敗塗地,在烏江邊自殺瞭,還有記載的曾提到韓信利用風箏測量未央宮儀式,項羽死後,韓信功高蓋主受到劉邦的猜忌。於是,他打算趁著劉邦外出征戰時放風箏,並根據風箏的放飛長度測量未央宮,然後挖地道攻入宮內。

韓信

可惜後來他被呂後和蕭何騙進長樂宮斬殺,還被滅族瞭。但不管怎麼說,韓信的不愧是古代兵傢的傑出代表,把一個風箏玩的這麼溜。除瞭韓信歷史上還有不少關於風箏用於軍事用途的記載,比如在南朝時期,風箏則曾經被梁武帝作為通訊的求助工具,根據歷史記載,侯景之亂時的梁武帝被圍困曾放風箏向外求援,可惜風箏不幸被叛軍發現,然後給射落瞭,最後求援失敗。

不久,臺城遭到攻陷,梁武帝被活活餓死,從此也衰微滅亡。在明代,曾經有人用風箏承載炸藥,通過風箏的相互碰撞來引爆導火索,達到殺傷敵人的目的。在抗日戰爭的日偽統治時期呢,還一度禁止放風箏,理由就是鮮艷的風箏可以傳遞給敵方訊息,並且容易擾亂軍隊的視線,耽誤戰機。看來,這小小的風箏,關鍵時刻還是能派上大用場的。

那咱們說完瞭風箏的軍事用途,再接著說說他的娛樂屬性。隨著歷史的演變的在唐代以後,國傢比較安定,人們的社會活動也是越來越廣泛,風箏的軍事功能就逐漸弱化瞭。人們開始主要用風箏來娛樂和健身。比如唐代有記載說,宮廷裡的太監們會把燈籠掛在風箏上,夜晚放上天空以供觀賞。到瞭宋代的風箏活動更是成為瞭鍛煉身體的一項民間體育運動。南宋時放風箏在杭州已經成為十分盛行的娛樂遊戲。

明清時期的關於人們清明放風箏,他們認為,在這一天,放風箏可以除病消災為自己帶來好運。所以說,這小小的風箏隨著時代的進步,功能,用途也一直在不斷的演變。我們以前還真是小瞧瞭它呀!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