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白馬之盟”的起因和內容是什麼?“王莽”撕毀“劉秀”重提貫穿瞭整個漢朝!

“白馬之盟”的起因和內容是什麼?“王莽”撕毀“劉秀”重提貫穿瞭整個漢朝!

時間:2019-08-31 11:55:12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白馬之盟”的起因和內容是什麼?“王莽”撕毀“劉秀”重提貫穿瞭整個漢朝!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此盟約起於漢高祖劉邦,止於魏文帝曹丕,延續瞭約四百年,為東漢末年劉備舉旗“匡扶漢室”、“統一天下”以及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中原提供瞭理論依據。

一、盟約的起因

楚漢戰爭歷時四年,最終劉邦集團獲得勝利,建立漢朝,史稱西漢。西漢的初期中央官僚制度,仍然是秦朝模式,即漢承秦制;地方上,施行郡國並行制。

制度確定之後,劉邦開始分封功臣,論功分封論功行賞,該在中央的在中央,該到各地郡國的到郡國。劉邦自己則總攬軍政大權,這些功臣之中有宗室的,即劉邦自己的宗室子侄;也有“異姓王”,包括起兵之時就跟自己的、項羽集團、秦朝舊吏等。劉邦其實最不放心的就是這些“異姓王”。

二、盟約的誓立

一方面為瞭除掉“異姓王”,另一方面分封劉氏子侄“同姓王”,為瞭鞏固西漢中央政權,劉邦召集群臣立下盟約,殺瞭一匹白馬,將白馬的血塗在各自的嘴唇上,以示守約。當時的人們相信白馬有通天的神性,以白馬為盟,可以是盟約永存。此盟約就是:“白馬之盟”。

內容:

第一,國以永存,施及苗裔。(隻要漢帝國存在,大臣們及其子孫就永遠有酒喝有肉吃)。

第二,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非皇族成員不得封王,如沒有軍功者不得封侯,如若不然,天下舉兵討伐)。

劉邦定立白馬之盟初衷,是為瞭鞏固中央政權,為瞭鞏固大漢“傢天下”。實際情況真如盟約與初衷那樣嗎?

白馬之盟體現瞭劉邦的憂患意識。他的憂患意識不隻是盟約能體現。高祖十二年,淮南王英佈謀反起兵。劉邦禦駕親征,蕩平叛亂,在返途之中路過自己的故鄉沛縣,招集鄉親父老喝酒,酒過數巡,喝得高興,開始即興創作,擊築高歌。

歌曰: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這就是著名的大風歌,高歌之後劉邦不禁老淚縱橫,感慨萬千,心情相當復雜,豪邁的、激情的、憂患的、為什麼他不是躊躇滿志的?想想劉邦一生的經歷便可知這不難理解,前半生碌碌無為,遊蕩市井,也算是安逸;

而後半生卻是操勞的,四十多歲起兵反秦,與項羽爭奪天下。統一之後,依次又有燕王臧荼、韓王信、陳豨的叛亂,此時英佈也叛亂瞭,英佈之後,會是誰呢?對於劉邦來說這是一種疑問,也是一種壓力,總不能一直禦駕親征,那誰來為他守住這基業呢?一紙盟約夠嗎?

三、盟約的延續與廢除

自西漢高祖至魏文帝的這幾百年間,此盟約絕大時期內都被嚴格地執行與遵守下來。除瞭以下三個時期:

呂後時期:

劉邦駕崩之後,呂後封立諸呂為王,如呂臺、呂產、呂祿。違背盟約,意圖造反。宗室齊王劉襄聞之,與朝中太尉周勃,丞相陳平暗中聯系,並協同劉氏宗室,舉兵討伐,平定叛亂。

王莽時期:

外戚王莽篡漢,撕毀盟約。其後光武帝劉秀平定中原建立東漢,重提盟約。

東漢末年:

劉備以“匡扶漢室“為口號興兵。

蜀漢丞相諸葛亮以:”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為口號北伐。

曹丕稱帝後,徹底撕毀盟約。

劉邦與群臣誓立的白馬之盟,是一項政治措施。

我們不討論白馬非馬的哲學問題,總體來說,盟約如劉邦所願,是起到瞭一定匡扶漢室的作用。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