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成事之道!如何理解並運用“寧靜致遠”?
諸葛亮的成事之道!如何理解並運用“寧靜致遠”?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諸葛亮《誡子書》雲: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這句話的精髓,主要在於8個字: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寧靜致遠”4個字。

公元234年,諸葛亮54歲,兒子諸葛瞻8歲。此時,距劉備駕崩已有12年,“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願望似乎慢慢成空,後主劉禪依然不像是一個明主賢君,所以有句話叫“朝政巨細,皆決於亮”。
諸葛亮肩膀上的擔子越來越重瞭,劉備臨死前的痛哭囑托又時時在他耳朵警醒,他不能夠放手,所以他就寫下瞭《誡子書》,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自己忙碌的時候,按照信上所說,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

這封《誡子書》哪怕是放在現在,依舊可以成為為人處世的標準,就比如“寧靜致遠”這4個字,乃是人生的大智慧。
寧靜
有一句說的很經典:“真正的平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盡管如流往事,每一天都濤聲依舊,隻要我們消除執念,便可寂靜安然。”

在人生中,想要做到心靜,簡直太難瞭,因為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中,無論什麼事情都要爭分奪秒,古人那種閑來無事,喝茶賞月的閑情逸致,已經離我們很遠瞭。
不過,曾國藩說過一句話,叫做:“世事皆因忙裡錯,且更從容。”
世上的事情,大多數都是因為急躁、匆忙從而出瞭亂子,這個時候,做到心裡寧靜就非常重要瞭。

星雲大師說過:心一動,世間萬物跟著生起,紛紛攘攘,無時或瞭;心一靜,浮蕩人生復歸平靜,紛爭遁形,塵勞消跡,世間不管如何差別動亂,在悟道的人看起來,千差萬別仍然歸於平等,動亂顛倒終亦歸於寂靜。
星雲大師這句話,其實就說出瞭“內心寧靜”的意義,不管大風大浪,都不能動其分毫,做好瞭“內心寧靜”就成功瞭一半。
致遠

做到瞭“寧靜”之後,接下來就要積蓄力量瞭,然後一步步穩紮穩打,終有一天,你就會在人生中“爆發”,有所作為。
蘇軾《晁錯論》雲: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所以說,當你內心寧靜之後,就要立下一個目標,然後堅定不移地去實現,你終會成為人生贏傢的。
諸葛亮《誡子書》中這4個字,乃是成功之道,又是人生哲理,想要成就一番事業,當謹記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