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實施改革開放為什麼會禁止?從此就一落千丈
嗨又和大傢見面瞭,今天小編帶來瞭一篇關於清朝曾實施過“改革開放”,卻因傳教士徹底禁止,從此就一落千丈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最早,西周時期的封建統治者在其統治的領土上收取商品流通的賦稅。進入近代史以後,部分國傢開始將關稅作為國傢稅收中的一個單獨的稅種,這才形成瞭近代關稅。
近代關稅指的就是:各個國傢通過設置關卡而征收過關商品的商稅,這種征稅形式,在中國古代被則稱為“榷關”。清朝的榷關則是沿用瞭明朝的制度,由中央設置的戶部、工部征稅,所設置的稅收機構分別命名為:戶部關、工管關,這其中,以戶部關為主。
隨著朝代的更替,清朝商品經濟的發展也比明朝要快,因而,所設立的稅關也比明朝要多。明朝所設立的稅關,主要集中在北京到杭州這段運河線上。在萬歷年間,水路長江邊上的九江關也是一處。明朝最多的時候,設立瞭十多處稅關,到瞭清朝,清政府不僅保留瞭明朝的稅關,還在設關的地域上有所擴展,有沿河的水路關,沿海的海關及內地的陸路關,非常全面。
在國傢政策上,如何制定一個合理的關稅與其他國傢的正常貿易往來,怎樣實現互利共贏等問題就顯得十分重要。關稅關系到一個國傢的經濟和對外貿易的發展,在《紅樓夢》中,就對清朝初期,國傢的開放程度和對外貿易,作瞭一定的描述。雖然,不是很詳細,但是,對於整理、研究清朝對外狀況是有一定幫助的,對現在的各種國際貿易問題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在《紅樓夢》裡,有一個章節講到:王熙鳳和她丈夫的奶媽趙嬤嬤兩人閑聊,不知怎麼地就說起瞭:賈府的先祖,在康熙到南方巡訪時接駕,和王熙鳳祖先掌管海關主管國傢對外貿易的事情。這其中,就提到瞭清朝海關的關防和清政府對外貿易的一些基本史實。
書中是這樣寫的:
王熙鳳笑著說:“當年太祖皇帝康熙效仿舜帝巡訪的事,那場面可比一部書要精彩熱鬧,可惜自己沒趕上。”
而趙嬤嬤則說道:“當時,賈府正在揚州附近監理海防工程修理海塘,準備接駕一次,那時候,花錢就像流水一樣,又快又多。”
王熙鳳又說:“那時,她爺爺負責管理各個國傢進貢等事宜,如果,有外國人來瞭,都是她傢負責接待照顧的。”並且,廣東、福建和浙江等地,所有外國船隻上的貨物都是她傢的。其實,《紅樓夢》中的這一章,王熙鳳和趙嬤嬤所說的話,都是根據歷史事實而來的。
據最新的研究發現,從清朝建立到乾隆年間這一百多年,清朝對外貿易主要經歷瞭三個階段:分別是“順其自然”“閉關鎖國”和“全面開放”。
王熙鳳所說的事,應該發生在“全面開放”的這一階段。
話說,在1683年,清政府以統一臺灣為由,對國傢的對外貿易政策作出瞭重大調整:首先,1684年,臨近海洋的各個省份紛紛打開海禁,設立瞭四處海關部門。當時,中國沿海地區主要分為瞭三個部分,分別是:東洋、南洋和西洋。
比如說,我國對南洋的貿易,就是和南洋各個國傢交易的大米和土特產,其中,以進口南洋的香料為主。海關的負責人被人們稱為“海關監督”。朝廷下放權力給這些負責人,由他們來征收關稅。除此之外,海關監督可以在收關稅的時候征收一些額外稅務,從中獲利。
王熙鳳說自己的祖先是朝廷任命的海關監督,而且,專門負責其他國傢向中國進貢的事項。所以,如果有外國人來中國,都是她們傢負責照顧的。再加上,國傢的對外貿易都是由王熙鳳傢負責管理,所以,廣東和福建等地的外國貨船上的貨物都是她們傢的。
可見,王熙鳳的祖先就是靠海關事務和對外貿易起傢的。
其次,《紅樓夢》中還寫到賈府平時在生活中大量使用外國商品。比如:廣東的海關,在賈母壽宴時,送的玻璃炕瓶就是外國生產的奢侈品。王熙鳳還經常拿出一些外國的茶葉、煙絲等物品,還有賈寶玉屋子裡珍藏的西洋葡萄酒等等。
這些都反映出,在清朝初期,國傢就已經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瞭,隻是開放的程度不高,而且,這種開放僅有一些封建地主和一些特權人物從中獲利,整個國傢的經濟水平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並沒有因為開放海禁而得到太大的提高。
盡管如此,在康熙年間,國傢對外貿易還是小有成就的。康熙曾多次頒發聖旨,下令:讓各個關口減少免除外國商船的部分關稅,以此刺激外國商品進入我國。雖然,康熙實行瞭很多比較開明的對外開放政策,但還是會對進出口貨物收取一定的關稅。
因為,征收關稅是一個國傢增加財政收入的基本方式之一。所謂的關稅就是指一個國傢的海關根據這個國傢的法規條令,對通過關境的貨物征收一定的稅費。關稅的主要作用就是通過收取稅費抬高外國商品的價格,以降低市場競爭力。
政府在征收進出口關稅中,以進口關稅為主。比如:康熙時期,基於外國的商船減少進出我國關口的情況,就對關稅作出瞭以下規定:統一各個關口的關稅稅率和計算稅收的規則,外國船隻隻需要在任意一個關口交稅就可以瞭。
康熙更是多次頒發聖旨,減免外國商船的關稅。比如:在1684年就規定,收取關稅三成;1685年,在原來三成的基礎上再減瞭二分。除此之外,康熙在船鈔上也給瞭外國商人非常大的優待,征收外國商人的船鈔標準,比本國商人的標準低得多。
到瞭1723年,也就是雍正元年的時候,因與羅馬教廷間有關中國禮儀之爭的白熱化,雍正帝禁止天主教,不許外國傳教士進入中國國內傳教,並限制貿易,這一舉措則被視為清朝鎖國的開始。到1757年,也就是乾隆二十二年的時候,乾隆帝一道聖旨從京城傳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廣州一地外,停止廈門、寧波等港口的對西洋貿易,這就是所謂的“一口通商”政策。
至此,清政府的對外開放隨著清朝閉關鎖國的政策而告終,也讓中國走向瞭屈辱的歷史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