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中國最後一位皇太後是誰?中國在她手上沒有為什麼她卻得到瞭全天下贊譽?

中國最後一位皇太後是誰?中國在她手上沒有為什麼她卻得到瞭全天下贊譽?

時間:2019-09-02 19:27:15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中國最後一位皇太後是誰?中國在她手上沒有為什麼她卻得到瞭全天下贊譽?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隆裕太後是中國最後一位皇太後,一生命運多舛,生前被慈禧當作棋子埋在光緒身邊,充當慈禧的耳目,極不受光緒待見。終於等到瞭慈禧和光緒先後去世,她成為瞭大清的最高決策者之後,清朝又在她的手中丟瞭,她也就此成為瞭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位皇太後。

但是,這位一生都在任人擺佈的皇太後,去世後的葬禮卻異常隆重,盛大空前。她的死引發瞭國民的強烈反響,清室、民國政府、社會各界均惋惜哀悼,甚至出現瞭舉國哀悼的情景。

(隆裕太後劇照)

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後病逝,大總統袁世凱聞訊立即派人前往宮內料理治喪事務,並下令以君主的最高禮儀舉行,將靈堂設在太和殿內,紮素彩,褂挽聯、孝慢、花圈等。靈堂中央懸掛著隆裕太後的遣容,素彩上有“女中堯舜”的巨幅橫匾,幾筵前放置鮮花和供桌,王公大臣們送來的果桌、餑餑桌、祭筵等供品高達2米多。

在殿內蟠龍金柱、紅柱及殿壁四周皆掛滿白佈孝幔和挽聯,這在明清兩代是絕無僅有的。在太和門、午門、端門、天安門和中華門前都紮素彩、搭牌坊,紅墻上掛滿挽聯、孝幔、以及中華民國五色旗和萬國旗。

袁世凱派出的特使和清朝遺老共同守靈,專設瞭民國的儀仗隊和軍樂隊。民國政府同時下令,全國下半旗致哀三日,穿孝服27天,當時的參議院還為此專門休會一天。

同時,民國各界都對隆裕太後給予瞭高度評價。民國政府副總統黎元洪不吝贊美之詞:“德至功高,女中堯舜。”山西土皇帝閻錫山送來挽聯:“皇太後賢明淑慎,洞察時機。”

2月24日,民國政府在太和門前廣場隆重召開瞭全國國民哀悼會,前往吊唁、祭奠的各界人士達數萬人,並請僧眾在太和殿內靈堂奉經。穿戴清式喪服的王公大臣和現代軍服的民國大臣在殿前間雜相列,共悼舉哀,紫禁城內出現瞭空前絕後的特殊哀悼場面。

盡管當時的民國政府財政捉襟見肘,但仍然承擔瞭隆裕太後大約100萬銀兩的喪葬費用,同時向溥儀撥付瞭3萬元的慰問金。各大報紙紛紛刊發隆裕太後去世的消息,各國公使都派出吊唁人員前去太和殿致祭,各使館均下半旗致哀。

(袁世凱劇照)

由於光緒帝的陵寢一直沒能修繕完成,隆裕太後的梓宮就隻能被“恭奉暫安”。4月3日,由民國政府的儀仗隊、軍樂隊前引,傳統的滿族送葬隨後,將隆裕梓宮抬至前門火車站,用慈禧太後曾經使用的專列運至河北易州梁各莊行宮內暫安,等候崇陵竣工後與光緒一起入陵。

同年11月,這對“生不同衾”的夫妻被隆重地安排為“死後同穴”瞭。

那麼,這位懦弱一生,丟掉大清江山的皇太後,為何會在死後榮寵至極,得到社會“女中堯舜”這樣的盛贊?以至於贏得國民的如此尊重呢?

根本原因隻有一個,那就是她順應瞭歷史潮流,接受《優待清室條例》,簽發瞭《退位詔書》,贏得瞭民心。

在她死後,當時的《中國日報》曾有過這樣一段精辟的評價:“隆裕太後秉性柔懦,失西後歡;尤與光緒感情不洽,抑鬱深宮二十餘年。既無可譽,亦無可譏。惟清廷退位,後力居多,將來共和史中亦不失有價值之人物也。”

在辛亥革命洪流激蕩,如火如荼之際,我們可以設身處地為當時的隆裕試想一下,她和溥儀的出路能有幾條?

(溥儀劇照)

一是頑抗到底,跟革命黨人和北洋軍拼命。

當時的清廷,並非毫無招架之功,最起碼手中還掌握著裝備精良,有一定戰力的八旗禁衛軍。如果隆裕采取魚死網破的策略,在涉及到清廷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即便八旗兵早已不可一戰,但仍然會拼死一搏。其後果不但會讓雙方死傷嚴重,還會將京城的百姓至於戰火紛飛的環境中,不得不承受國破傢亡,妻離子散的苦果。

當然,具有厚重歷史和文化的北京城,也會在隆隆炮火中瓦礫遍地,殘垣斷壁。這樣的結局,雖然氣節可嘉,但於國於民都是一場災難。

二是效仿當年的慈禧,舉朝外逃。

如果隆裕認為,日薄西山的清軍實力打不過革命黨人或北洋軍,那還有另一條路,就是退守關外,去到滿族的“龍興之地”。因為當時的東北有日俄兩大勢力,正對中國虎視眈眈,巴不得看到中國四分五裂,從中攫取利益。

尤其是狼子野心的日本,正好借著清廷北竄的機會,扶植溥儀的傀儡政權,以實現其用心險惡的“滿蒙獨立”的目的。

隆裕太後的一紙《退位詔書》,正好擊碎瞭日本人的這一陰謀。

如果說隆裕此舉完全是在為國為民考慮,做到瞭“大公無我之心,堯舜禪讓之德”,其實也不準確。

她更多地是在為溥儀和自己的切身利益考慮,她不想讓年幼的溥儀為大清殉葬,也不想讓自己身陷絕境,永遠回不瞭頭。她為瞭孤兒寡母的生命計,也隻能接受優待條件,宣佈退位,從而最大限度地保全瞭清廷皇室成員。

不管隆裕太後簽署《退位詔書》的目的如何,她的這一壯舉,客觀上起到瞭“化幹戈為壇坫,合五族為一傢”的作用,也讓她從此得以青史留名,受人尊敬。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