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魯的義舍政策是什麼?張魯和他的五鬥米教!
張魯的義舍政策是什麼?張魯和他的五鬥米教!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漢末三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一個非常混亂的時期,各方勢力割據自立,互相兼並。每個人都想擴大自己的地盤,都想著逐鹿中原統一天下。在紛亂復雜的爭鬥中,張魯控制的漢中顯得和別人都不一樣,他不和別人爭地盤,而且在控制范圍內實行政教合一的統治,可以說在亂世當中打造瞭一片樂土。毛主席曾評價張魯設置義舍的做法“有種社會主義的作風”。

張魯
張魯,字公祺,祖籍沛國豐縣,東漢末年割據漢中一帶的軍閥。據傳是西漢留侯張良的十世,五鬥米道教祖張陵的孫子,五鬥米道的第三代天師。在祖父張陵和父親張衡去世後繼續在漢中、巴西(今閬中)一帶傳播五鬥米道,自稱為“師君”。張魯一開始是和劉焉合作的,劉焉作為益州牧需要張魯的宗教影響力,而張魯則借助政府力量,擴大五鬥米道的影響。但是後來劉焉去世,劉璋和張魯不和,張魯和劉璋決裂,雄據漢中近三十年。後投降曹操,官拜鎮南將軍,封閬中侯,食邑萬戶。

漢中地理位置
政教合一
張魯在漢中推行的是政教合一的統治制度,自公元191年張魯進兵漢中開始,到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張魯投降曹操。漢中一直在張魯的控制之下。據《張魯傳》記載,張魯占領漢中以後,完全廢除瞭漢朝的一套政治制度,通過五鬥米道內部組織架構來治理地方。他並不自稱太守,而是自號為“師君”,也不設置官吏,而是通過“祭酒”治理地方。隻要信奉五鬥米道的民眾都稱為“鬼卒”,祭酒就是從鬼卒中選撥出來的。祭酒各領部眾,主要任務是宣傳五鬥米道和治病。當然,需要作戰之時,祭酒自然率領部下的鬼卒們出戰,如此看來已經不單單是政教合一,而是政、教、軍合一瞭。

五鬥米道
寬以待民
張魯在漢中也廢除瞭漢朝的法律和剝削制度。教民誠信不欺詐,令病人自首其過;對犯法者寬宥三次,如果再犯,然後才加懲處;若為小過,則當修道路百步以贖罪。五鬥米道信徒入道,隻需交五鬥米。第二就是傢中有病人的也要交五鬥米,《典略》中記載“使病者傢出米五鬥以為常”,如此看來漢中的賦稅應該較低。除此之外,張魯也很註意農業和糧食的蓄積。他的這套制度,在當時群雄並起,天下動蕩的時候,使他的控制范圍內有一個相對安寧的生存環境,很有感召力,中原鬧起來後,不少人逃往相對安定的漢中地區,如關西民從子午谷逃奔漢中的就有數萬傢。

古代驛站
義舍政策
最值得稱道的則是張魯設立的義舍政策,根據《張魯傳》記載“諸祭酒皆作義舍,又置義米肉,縣於義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過多,鬼道輒病之”。意思就是在道路上設置義舍,放置米肉在義舍中,免費提供給過路的行人按照自己的飯量取用,並且宣稱,如果有人取得過多,將得罪鬼神而患病。毛主席曾評價這種制度說:“漢中有個張魯,他搞過吃飯不要錢,凡是過路人,在飯鋪吃飯吃肉都不要錢。他搞瞭三十年,人們都高興那個制度,這有種社會主義的作風,我們的社會主義由來已久瞭。”

亂世當中的清流
在東漢末年這種亂世之中,人們需要一個精神寄托。人們總是盼望著有大法力之人能把自己從水深火熱的日子中解救出去。而張魯就借著這個契機發展自己的宗教,而且漢中相對遠離戰火,人們為瞭躲避戰亂就都逃往漢中。張魯的政權和宗教摻雜,宗教領袖又是軍事領袖,政治領袖。而且張魯實行寬松的法度,宣傳仁政,施舍窮人。使張魯在百姓中很有威望,所以張魯雖然勢力不大,但是卻能盤踞漢中三十年,實在是漢末三國亂世中的一股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