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們都穿什麼樣的衣服?當時的社會風俗是怎麼樣的?

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們都穿什麼樣的衣服?當時的社會風俗是怎麼樣的?

時間:2019-09-03 17:07:40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們都穿什麼樣的衣服?當時的社會風俗是怎麼樣的?小編給大傢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春秋戰國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很好奇當時的人們是穿著怎樣的服飾?實際上春秋戰國時期的服飾多為深衣,而北方少數民族的服裝名為胡服。因為受到百傢爭鳴的影響,各國對於服裝的特點以及審美都不相同,儒傢就認為“憲章文武”、“約之以禮”、“文質彬彬”;道傢則是“被(披)褐懷玉”、“甘其食,美其服”。所以那個時期各國的服裝也都不完全相同,當然春秋戰國的服飾也被認為是屬於漢服中的一種。

兩千多年的春秋時期,一個寒風陣陣的冬日,在宋國東邊的蕭國都城外,旌旗蔽空,號角鼓鳴,連攻數日的楚國大軍遭遇瞭這年裡最凜冽的大雪,楚莊王親到軍營慰問,“師人多寒,王巡三軍,拊而勉之,三軍之士皆如挾纊”,什麼是“纊”呢,其實就是“帛”,孟子說“五十非帛不暖”,“帛”是一種充填絮料,貴族之傢往往將這種材料充填在衣服之內以保暖。

上古之世人們都不穿衣服,赤身裸體行走於山野叢林之間,就更別說穿什麼衣服好看,無非是哪傢獵人打瞭隻老虎,批瞭件老虎皮,人們就覺得很是威武,要是哪一天穿瞭大象皮,就更是得意洋洋,那時候的人們對衣服的好看不好看,就是誰打瞭更大的禽獸。

史書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就是說上古聖人因為穿瞭好衣服,而國傢得到瞭好管理。《淮南子》稱“伯餘之初作衣也,緂麻索縷,手經指掛,其成猶網羅”,當黃帝時期有瞭機杼,衣裳的制作就越是精良瞭,人們審美就更加註重瞭。

到春秋戰國時代,人們穿衣服還形成瞭地域界限,比如中原人講究的就是右衽,上衣大多是衣襟向右掩,而戎狄部族則崇尚左,衣襟左掩,是為左衽。穿衣服的不同還成瞭區分不同族群的象征。諸侯列國的衣襟在喪服上則是左衽,《周禮》上說“小斂大斂,祭服不倒,皆左衽結絞不紐”,人活著的時候是用右手解衣帶脫衣服,死瞭以後就把衣襟改為左側覆蓋,就是永遠也不再脫衣服瞭。

衣服穿厚瞭就會臃腫,我們說要風度不要溫度,說的就是愛美之人往往不願穿多瞭衣服,春秋戰國戰亂年代那是沒辦法,長途奔襲,自南向北,若不穿厚點,要是不被敵軍砍死,也要給冷死。但任何困難都擋不住人們愛美的心情,尤其是貴族們,當時有一種裘衣,是專門用珍貴的獸皮制作而成,貴族們還會在裘衣外外加一件外衣,以保護裘衣的毛色。孔子曾說:“緇衣,羔裘;素衣,魔裘;黃衣,狐裘。褻裘長,短右袂。”

那時候的人們對如何穿衣服更為美觀也非常重視,就是要父母長輩面前即便是太冷也不能穿衣服,所謂“寒不敢襲”,即是如此。朝臣們朝拜諸侯國君的時候,為瞭表達喜慶,穿在裘衣外面的時候外衣也要極盡奢侈和華麗,亦即所謂的“盡飾”,以表達對君主的尊重。

那時候穿衣服這個事情太過重要,諸侯貴族們甚至還以衣著打扮來分析國傢發展,魯國歌謠裡有“公在乾侯,征褰與襦”,魯國的老百姓都在諷刺魯君窮得沒有褲子穿。今天我們參加重要的活動,往往也都要穿的冠冕堂皇的,“帝乙歸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帝乙為穩固西方姬氏力量,與周人進行政治聯姻,帝乙盛裝出席,還在袖口部位作瞭上下垂的兩塊,跟我們今天戲曲服裝裡的水袖差不多。

孔子曾稱贊自己的弟子仲由,說“衣敝缊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知恥”,所謂“敝媼”,指破爛的舊絲綿。穿這種舊絲棉充盈的袍子,一般都是當時的平民。而孔子這樣說仲由,說明當時的社會風俗就是看不起那些穿破爛衣服的人。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