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孔子”將儒傢學說發揚光大!他提出“天人三策”是什麼?
“漢代孔子”將儒傢學說發揚光大!他提出“天人三策”是什麼?下面小編就為大傢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漢代以後,儒傢學說從“諸子百傢”之一,成為瞭唯一指定官學。從此被籠罩上一層神學的色彩,孔子被神聖化,孔子思想被宗教化,而始作俑者,董仲舒也。
董仲舒,生活年代為公元前179前104年,他是漢代官方哲學的奠基人、以“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觀點,推出瞭道德教化的策略;以“罷黜百傢,獨尊儒術”的策術,首次開創瞭以儒傢學術為正統官學的局面。

董仲舒把“三綱五常”作為儒教的基本教義,使之成為人們信奉、踐行的行為準則。從此以後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領域均以儒學為正統的學派。董仲舒也獲得瞭“漢代孔子”的地位。
董仲舒一生研究孔子學說,把傳承發揚儒傢精神為己任。為瞭鉆研孔子學說,他“三年不窺園”,“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士皆師尊之”。當漢武帝舉賢良文學之士,他提出“天人三策”,被漢武帝驚為天人,從而開創瞭儒傢學說向“儒教”演變的局面。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其核心就是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罷黜百傢,獨尊儒術。
“天人感應”其實並非董仲舒首創,但以此為依據,建立道德教化理論卻是首創。
早在戰國時期,陰陽傢已經提出瞭“天人相通”之說。把天、人看作是相通的,天有意志,可以幹預人事,人的行為也能感應上天。
董仲舒在陰陽傢這一觀點的基礎上,加以系統化、理論化的發揮,他認為,天有意志,也有情感活動。

為瞭說服漢武帝,董仲舒還舉例,人有小骨節三百六十六個,天有三百六十六日;人有大骨十二節,天有十二月;人有五臟,天有五行;人有四肢,天有四時;人有視瞑,天有晝夜;人有剛柔,天有冬夏;人有哀樂,天有陰陽;人有倫理,天有天地。
總之,董仲舒把人看作是天的復制品,天用祥瑞現象表示對人的德行的贊許,用災異現象表示對人的惡行的譴責。
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說是把天作為“萬物之祖”、“百神之君”,每個人的言行都要按照天的指導去進行。違背天意就要受到懲罰。

董仲舒的“天人感應”把人分為三類,即聖人、中民、鬥筲(指才識短淺之人),這三種人性分為上、中、下三品。
聖人之性近於全善,不用教育就是善的,這是上品之性;中民之性經過教化可以成為善的,這是中品之性;鬥筲之性是教化瞭也不會善的,這是下品之性。
董仲舒認為:上品之性和下品之性都占少數,多數人屬於中品之性。因此,提倡以教化為本,通過教化使中民成為善者。
很顯然,董仲舒把儒傢思想中加進瞭濃厚的神學內容,使儒傢學說帶有鮮明的宗教色彩。
其次,董仲舒在政治上堅持“大一統”的原則,他以贊揚“大一統”來論證“罷黜百傢,獨尊儒術”的文化專制主義政策。

董仲舒的建議被漢武帝全盤采納,由此開創瞭把儒傢學說確立為正統官方思想的先河,一改過去隻把儒傢學說作為一傢之言的狀況。
尤其是打破瞭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以法為教”,以及漢初時崇尚的“黃老之術”。
儒傢學說所提倡的“以德去刑”、“德治”、“仁政”等思想,對於維護封建宗法等級制度和集權統治秩序是極為有利的。同時,此時的儒學已同陰陽傢、法傢、道傢和讖緯迷信相結合,逐漸向神學化方向發展,這樣更有利於封建統治者統治的需要,所以儒傢學術被神聖化,並不是一種進步,而是順應瞭統治者的喜好。
從此,儒傢學說成為封建社會正統的思想,並在漫長的社會發展中占據主導地位達兩千多年,“罷黜百傢,獨尊儒術”也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在歷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