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為什麼要跟侵略自己國傢的帖木兒東當好友?
你們知道帖木兒東侵明朝病死引發帝國分裂,朱棣為何不反擊還與之友好相處,接下來小編為您講解
1370年,西察合臺汗咐馬帖木兒殺死忽辛,控制瞭國傢政權,建立帖木兒帝國。帖木兒上臺後發動一系列對外戰爭,占領瞭波斯、花剌子模模、伊爾汗國、高加索,甚至連小亞細亞和黑海南岸以及印度北部一些地方也被帖木兒圈進瞭他的地盤。比帖木兒帝國早建立兩年的大明帝國,此時巍然屹立於世界東方。繼承元朝大統的明朝仍是帖木兒帝國的宗主國,帖木兒殷勤上貢的同時卻積極備戰,待征服周邊後,沒有後顧之憂的帖木兒大舉東侵明朝,卻無可奈何死在半路上。
帖木兒死後帝國內亂,為爭王位,明朝朱棣與侄子朱允炆爭位的一幕在帖木兒帝國重現。永樂皇帝朱棣沒有偏袒任何一方,當起瞭和事佬斡旋和解,差點成為敵對國傢的明帝國和帖木兒帝國從“相識”、“相知”到“相愛”進入瞭“蜜月時期”,留下瞭一段不朽的佳話。
帖木兒在世的時候野心勃勃要征服明朝,在羽翼未豐之時他無比殷勤,一旦強大後便撕破偽善的面具大舉進攻明朝,不妨先來看他是如何一步步實施其計劃的。
一、帖木兒向明朝稱臣納貢,暗地搜集明朝情報。羽翼豐滿後扣留明使團,辱罵明朝皇帝,大舉東侵明帝國,豈料心比天高 ,命比紙薄。
1、帖木兒殷勤向明帝國稱臣納貢,隻是為“西戰東和”的戰略服務
15世紀初,帖木兒通過血腥殺戮,四處征伐建立起一個地跨中亞、西亞幅員遼闊的帖木兒帝國。領土包括今烏茲別克斯坦、伊朗、伊拉克、阿富汗、阿塞拜疆、格魯吉亞、亞美尼亞等地區。瘋狂的對外戰爭密度和強度僅次於蒙古帝國時期,對中東和中亞各民族來說是一個沉重災難。
帖木兒帝國雖然強悍,但同時期的大明帝國同樣霸氣,明朝建國伊始,就要求帖木兒帝國按元例向大明稱臣納貢,軍事上明軍不僅將蒙元貴族趕到瞭漠北,而且還不斷予以打擊。1387年,明將藍玉北伐,在捕魚兒海重創北元,令其傷亡十萬人左右,對帖木兒政權震動極大。帖木兒帝國此時忙於四處擴張,在西邊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對峙,無力顧及東邊,采取瞭“西戰東和”的戰略,不得不向明朝稱臣納貢。1387年起,帖木兒曾多次遣使進貢,在官方信件中帖木兒自稱是“臣”,但帖木兒最終目的是解除這個藩屬關系,並夢想征服明朝。
帖木兒為瞭保證其他方向軍事進攻的勝利,不斷地遣使朝貢交好明帝國,討好朱元璋。其中貢馬一次比一次數量多,有記載的朝貢次數有八次,這些使團向明朝貢獻的物品為馬匹、駱駝,明朝多以白金、文綺、鈔錠回贈。
洪武二十年(1387),《明史·西域傳》雲:“洪武中,太祖欲通西域,屢遣使詔諭,而遐方君長未有至者。二十年九月,帖木兒首遣回回滿剌哈非思等來朝,貢馬十五,駝二。詔宴其使,賜白金十有八錠。自是頻歲貢馬駝。”
僅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二十九年(1396),帖木兒三次派出使團朝貢,貢馬的數量分別是212匹、240餘匹、1095匹。從數量一次次增多可見帖木兒朝貢確實很下力氣,也很殷勤。
值得一提的是洪武二十七年,帖木兒遣其酋長迭力必失來朝,貢馬二百匹。而且還給明太祖奉上一份看起來很有誠意的的表文。表曰:“恭惟大明大皇帝受天明命,統一四海,仁德洪佈,恩養庶類,萬國欣仰。咸知上天欲平治天下,特命皇帝出膺運數,為億兆之主。光明廣大,昭若天鏡,無有遠近,咸照臨之。臣帖木兒僻在萬裡之外,恭聞聖德寬大,超越萬古。自古所無之福,皇帝皆有之。所未服之國,皇帝皆服之。遠方絕域,昏昧之地,皆清明之。老者無不安樂,少者無不長遂,善者無不蒙福,惡者無不知懼。今又特蒙施恩遠國,凡商賈之來中國者,使觀覽都邑、城池,富貴雄壯,如出昏暗之中,忽睹天日,何幸如之!又承敕書恩撫勞問,使站驛相通,道路無壅,遠國之人咸得其濟。欽仰聖心,如照世之杯,使臣心中豁然光明。臣國中部落,聞茲德音,歡舞感戴。臣無以報恩,惟仰天祝頌聖壽福祿,如天地永永無極。”
由此可見,帖木兒這恭維朱元璋的話可謂下瞭十足的功夫,馬屁拍得震天響。不過“使站驛相通,道路無壅,遠國之人咸得其濟。”倒是實情,中亞到中國內地道路暢通,從而有利於商業貿易,帖木兒帝國也從中受益。
2、帖木兒對外戰爭節節勝利,兩次扣留明使團,辱罵中國皇帝
這表文和連年的殷勤朝貢也感動瞭朱元璋,加之明朝剛建立的時候要求西域各國依照元例進貢,帖木兒是西域第一個承認明朝,並派使團來納貢的帝王,因此朱元璋對他印象不錯,並感嘆這麼恭敬的臣子哪裡去找,於是他覺得從禮節和兩國友好的角度上也應該回訪一下瞭。洪武二十八年(1395)他派出瞭兵部給事中傅安、郭驥等為首的1500人組成的大明使團出使帖木兒帝國。朱元璋沒想到這次熱臉貼冷屁股上瞭,帖木兒兇相畢露,羈留傅安、郭驥等一千五百人的明政府使團(《明史·西域傳》卷332,《明太宗實錄》卷68皆有記載)。洪武三十年(1397),朱元璋還是沒有得到傅安、郭驥的消息,又遣北平按察使陳德文等去探查消息,又被帖木兒扣押。
從中看出帖木兒屢次遣使,向明朝稱臣納貢,隻是權宜之計,帖木兒狼子野心最終目的是要學蒙古帝國征服世界,並結束與明帝國的藩屬關系。
帖木兒還公然辱罵明朝皇帝,羞辱明朝使者。據西班牙人克拉維約所著《克拉維約東使記》記錄瞭這樣一件事。西班牙學者克拉維約,奉西班牙恩裡克三世的命令前往撒馬爾罕拜見帖木兒,帖木兒高興地宴請各國使臣,此時朱棣奪權篡位的消息也傳到撒馬爾罕。
《克拉維約東使記》敘述帖木兒宴請各國使臣,帖木兒見西班牙諸使位在契丹使臣之下,乃命改坐於契丹使臣之上,而契丹人坐於其下。役人傳帖木兒之命,曰:“西班牙國王吾之友也,其使者當坐於上。契丹國主為奸惡賊人,吾之仇也,其使者當坐於下。自是以後,宴會引見,席位當皆如是”。
這裡的契丹指的是中國,部分歐洲人從15世紀開始稱中國為契丹,契丹使臣指的是已經被帖木兒扣押七年之久的明朝使臣傅安。帖木兒在大庭廣眾之下公然羞辱明朝使者,把傅安調到西班牙諸使座次後面,並怒斥:“契丹國主為奸惡賊人,吾之仇也”!傅安則義正辭嚴反駁,抨擊帖木兒作為臣子已經五年沒有向明朝納貢,據理力爭保持瞭民族氣節,維護瞭明朝的尊嚴。
在帖木兒軍隊中服務的德國人約翰·細爾脫白格的回憶,也證實瞭傅安有禮有節維護國體和帖木兒竟然要明朝稱臣的狂妄:“契丹國大汗,遣使帶馬四百匹,至帖木兒之廷,責其貢賦。蓋帖木兒不入貢者,已五年矣。帖木兒引使至其都(即撒馬兒罕),繼乃遣之回國。告之歸後須報告契丹大汗。帖木兒自此不復稱臣納貢於大汗。不久彼將親來見大汗,使之稱臣貢於帖木兒也。”
辱罵明朝皇帝“奸惡賊人,吾之仇也”,還兩次扣押羞辱明朝使節,是因為此時帖木兒對各方的征服戰爭取得一個個勝利,感覺自己無比強大,根本不把宗主國明朝放眼裡瞭,要徹底擺脫和明朝的宗藩關系,並要征服明朝。
而傅安、郭驥率領的一千五百人的明政府使團,直到永樂五年(1407年)帖木兒死去才得以歸來。傅安、郭驥當年率1500人的使團隻有17人活著回來。史載:“初安之使西域,方壯齡。比歸,須局盡白。同行禦丈姚臣、太監劉惟皆物故。官軍千五百人,而生還者十有七人而已”。
傅安等人能最終平安地回歸祖國,有朱棣的功勞,朱棣知道他老爹朱元璋在位時,傅安率龐大的使團西行未歸之事。當朱棣奪位後除瞭詔告自己即位外,還要責問帖木兒帝國為何要扣押我大明使者?帖木兒故技重施又開始忽悠朱棣,說他要親自來南京朝見大明天子,實則暗中加緊戰備,夢想征服明朝,讓朱棣見識下他的厲害。
其實帖木兒在朝貢的同時,搜集明朝的情報才是重點,帖木兒歷次派到明朝來的貢使,除瞭送貢品和經商,也從事情報收集和探聽消息。帖木兒曾致力於中國風土、人情、地理、形勢之考察,以及中國人口、財富等。《克拉維約東使記》記載,為搜集情報,帖木兒特命察合臺人赴中國首都居住六個月,從事調查。
1402年7月20日,帖木兒殲滅瞭奧斯曼帝國的數十萬大軍,俘獲其蘇丹巴耶塞特一世(後死於囚禁之中),國力達到極盛。帖木兒眼中的對手隻有明帝國瞭,於是他不顧年老昏花執意要遠征明朝。
此時帖木兒已經70歲瞭,這個倔老頭子拼瞭老命要跟明朝過不去,他為戰爭做好瞭一切準備,僅是這次東侵的糧食給養就做瞭大量的工作。據《帖木兒武功記》所述,帖木兒集結瞭一支八十萬人的軍隊(另一說其實隻有二十萬人),他按波斯與突厥軍隊的習慣給軍隊供給瞭足夠七年用的糧秣,這還不算完,帖木兒知道這東侵這一路耕地很少,人煙稀薄,為保持軍隊戰鬥力和營養,命令每個人除瞭本份的給養以外,另帶兩頭乳牛和十隻乳用山羊,並且告訴士兵說,給養完瞭的時候擠奶吃,奶擠幹瞭的時候再宰肉吃。
這樣他還不放心,派人去蒙兀兒斯坦汗那兒找可耕種的土地,以便打成持久戰後為軍隊供應糧食。糧草問題基本無憂後,1404年11月14日,帖木兒大軍從撒馬兒罕出發東進,嚴酷的行軍之路成為這支軍隊繞不過的坎,時值嚴冬,北風凜冽,溪流冰封,道路凍結。帖木兒大軍由火炮部隊,步兵,重騎兵組成,大量輜重和步兵機動性差,水草缺乏馬匹死亡很多。
據當時在帖木兒軍隊中服務的德國人約翰·細爾脫白格回憶說:“帖木兒下令全國,親征契丹。征集大軍一百八十萬人。東行一月餘,抵沙漠,須行七十日始得越過。水草缺乏,天氣寒冽,馬死者甚眾。”
帖木兒東侵明朝的行動,明廷也已察覺,永樂元年(1403年),平羌將軍宋晟就諜知帖木兒帝國準備東征,於是奏報朝廷,朱棣命寧夏總兵官何福加強守備。
帖木兒出發三個月後,朱棣接到瞭西北少數民族回回倒兀發出的軍事警報:帖木兒向新疆北部的別失八裡沙迷查幹王要借路行軍東向,帖木兒意欲何為?
朱棣積極應對,《明實錄》記載:“永樂三年春二月己卯,敕甘肅總兵官,左都督宋晟曰:回回,倒兀言:撒馬兒罕回回與別失八裡,沙迷查幹王,假道率兵東向,彼必未敢肆志如此,然邊備常不可怠。昔唐太宗兵力方盛,而突厥徑至渭橋,此可鑒也。宜練士馬,謹斥堠,計糧儲,預為之備。”
這些說明朱棣對帖木兒的行動一直保持著高度的警惕,“宜練士馬,謹斥堠,計糧儲”,開始嚴加防備帖木兒大軍的到來。帖木兒大軍此時遇到瞭大麻煩,帖木兒見不到他日思夜想的朱棣瞭。1405年1月14日, 帖木兒抵達兀楊剌一個月後病倒,經當時醫道最精明的大夫帖必裡思的莫納剌·法茲魯拉赫治療也無濟於事,於1405年2月18日死去,享年七十一歲,在位36年。
帖木兒患重病後,便召集諸王、大臣矚托後事,指定孫(隻罕傑兒之子)皮兒·馬黑麻繼承大位。1405年2月19日,帖木兒的屍體運回撒馬兒罕,遠征明朝的計劃無果而終,兩個帝國的戰爭沒有爆發也是黎民百姓之幸,社稷之福。
二、帖木兒死後帝國內亂,哈裡勒和沙哈魯叔侄爭位,明成祖朱棣並未借機討伐帖木兒帝國,出於穩定北部、西部局勢的考慮,願意與帖木兒的後繼者發展友好關系,並且積極斡旋調解帖木兒帝國內部紛爭,兩大帝國關系進入友好新時代。
1、哈裡勒和沙哈魯改善與明朝關系,派使者入明朝貢,明成祖朱棣調解二人內鬥。
帖木兒生前曾經指定長子隻罕傑兒之子皮兒·馬黑麻為白己的繼承人。但是,帖木兒死後,其左、右軍卻支持帖木兒三子米蘭沙之子哈裡勒(《明實錄,誤寫作哈裡)。
哈裡勒·蘇丹奪得大位,但並沒有得到遠在阿富汗的皮兒·馬黑麻以及其他宗王的承認,按帖木兒的遺願來看他不是合法的繼承人,帖木兒指定的繼承人皮兒·馬黑麻及哈裡勒四叔沙哈魯都極力反對他篡位,與其爭鬥不止。
帖木兒死時皮兒·馬黑麻遠在坎大哈,不能及時趕到首都撒馬爾罕繼位,眼看哈裡勒奪瞭他的位子,興兵問罪卻打不過哈裡勒,撤回阿富汗後被自己的丞相皮爾·阿裡·塔茲殺害瞭。帖木兒的合法繼承人被滅瞭,哈裡勒少瞭一個王位爭奪者,但哈裡勒四叔沙哈魯卻是更具實力的人物,與哈裡勒勢同水火。
哈裡勒為瞭獲得外部支持,對中國的明朝采取瞭友好的態度,將拘留瞭十三年的大明使者傅安、郭驥等人遣還,而且還“遣使臣虎達等送(傅)安等並貢方物”。
《明實錄》上記載說:“(永樂五年、即公元1407年),六月,癸卯,兵科給事中傅安、郭驥等自撒馬兒罕還。安等自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使西域,留撒馬爾罕者十有三年。至是,其頭目哈裡(勒)聞上即位,乃遣使臣虎歹達等送安等還,並貢方物。安等言,元帖木兒駙馬已卒,哈裡(勒)嗣之,乃帖木兒之孫。”
傅安、郭驥等自撒馬兒罕回來,還帶來瞭帖木兒帝國新君的朝貢使者,帖木兒帝國主動上貢,把朱棣高興壞瞭,好一通賞賜。傅安向新皇帝訴說瞭自己在帖木兒帝國的遭遇,說帖木兒已死,如今的帖木兒帝國已不復當年之勇,內部紛爭不已。尤其是哈裡勒與叔叔沙
哈魯經常打來打去。朱棣聽到帖木兒死後,不計前嫌,“遣指揮白阿兒忻臺等往祭帖木兒,而賜哈裡璽書、銀幣,並賜其部屬有差。”(《明太宗實錄》卷68)
第二年也就是永樂六年,哈裡勒的使臣沙黑奴兒丁等向永樂皇帝辭別歸國,朱棣下令厚賞使者,還“賜其王哈裡彩幣十四表裡,並賜哈烈等處頭目有差。”(《明太宗實錄》卷78)與此同時,他讓傅安與撒馬兒罕朝貢使者沙黑奴兒丁等人同行,再度出使西域,招徠遠夷,來我大明進行朝貢貿易。
哈裡勒對此非常感動,明朝以德報怨的舉動讓他對大明皇帝非常敬佩。為瞭深化兩國關系,哈裡勒再次派遣使者來到南京朝見納貢,《明史·西域四·撒馬兒罕》卷332)載:“(永樂)七年,(傅)安等還,王遣使隨入貢。自後,或比年,或間一歲,或三歲,輒入貢。十三年遣使隨李達、陳誠等入貢。暨辭歸,命誠及中官魯安偕往,賜其頭目兀魯伯等白銀、彩幣。其國復遣使隨誠等入貢。十八年復命誠及中官郭敬齎敕及彩幣報之”。
自此帖木兒帝國與明帝國互動友好往來不斷,沙哈魯也采取和明朝友好的態度,對明朝稱臣納貢。哈裡勒四叔沙哈魯統治中心在哈烈,因此中國史書上就直接稱其為哈烈政權。對於哈裡勒和四叔沙哈魯的爭鬥,朱棣可謂感同身受,他和侄子皇帝朱允炆當年的殘酷爭鬥還記憶猶新。於是他對帖木兒帝國的哈裡勒和沙哈魯的緊張關系一再斡旋言和,勸瞭這邊撫慰那邊,讓他們停戰熄火,都是骨肉一傢應共享和平之福,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明太宗實錄》詳盡記載瞭永樂皇帝對沙哈魯和哈裡勒叔侄二人的調停斡旋:“永樂八年三月丙午,哈烈沙哈魯把都兒遣頭目迷兒即剌等貢方物,賜賚有差。沙哈魯把都兒,元帖木兒駙馬等四子,時與侄哈裡構兵,因其使還。上遣都指揮白阿兒忻臺等齎敕往諭之曰:天生民而立君以長之,使各遂其生。朕統禦天下,一視同仁。無間遐邇。屢嘗遣使諭爾。爾能恭修職貢,撫輯爾民。安於西陲,朕甚嘉之。然比聞爾與侄哈裡構兵相讎。朕為惻然。夫一傢之親,恩愛相厚,足制外侮。親者尚形乖戾,疎者何得和同?自今宜休兵息,保全骨肉,共享和平之福。並賜之彩幣,表裡。復敕諭哈甲,令罷兵睦親,亦賜之彩幣。”
也不知道朱棣說這些的時候,是不是想到瞭自己是怎麼對待自己侄子朱允炆的?永樂皇帝派出以都指揮白阿爾忻臺為首的政府使團,齎敕諭沙哈魯·把都爾,希望通過明使團的調解斡旋,平息事端,不過帖木兒帝國這邊叔侄二人爭位也不是朱棣一兩句話就能說和好的,不打出個結果來誓不罷休。
2、哈裡勒禍起蕭墻,沙哈魯奪得帝位,兩國皇帝建立良好的私人關系,明朝與西域各國的友好關系,有明一代貫徹始終。
回到帖木兒帝國,前面說到帖木兒帝國的合法繼承者皮兒·馬黑麻被他手下人害死瞭,帖木兒的合法繼承人雖然死瞭,但哈裡勒的日子也沒好過到哪裡去,內憂外患,他不僅要面對跟他爭位的人,還要應對內部的不穩定,終於禍起蕭墻,一個女人給他帶來瞭危機。
哈裡勒娶瞭奴隸出身的夏德·穆爾克為妻。夏德·穆爾克揮霍無度,不僅浪費國庫積累的錢財,她還幹預政事和國傢財政的管理,大量出身下層的人被擢升擔任要職,引發貴族的不滿。以胡代達為首的貴族對哈裡勒發動突然襲擊,於1409年3月30日將其拘系。
胡代達乘機占領瞭首都撒馬爾罕,好景不長他又被蒙兀兒人所殺,最終沙哈魯漁翁得利,兵不血刃占領瞭撒馬爾罕,並見到瞭自己的侄子哈裡勒。不過沙哈魯卻沒有殺哈裡勒,而是像一個長輩一樣原諒瞭自己的侄子,並給瞭他一塊封地讓其居留,哈裡勒於1411年11月4日死去,其妻夏德·穆爾克自殺殉葬。對比朱棣,沙哈魯真是個仁慈的君主,當然這也與哈裡勒得位不正有關,眾叛親離的哈裡勒對沙哈魯的威脅很小。
從此,整個河中地區(即“中亞河中地區”,指中亞錫爾河和阿姆河流域以及澤拉夫尚河流域,包括今烏茲別克斯坦全境和哈薩克斯坦西南部。)都成瞭沙哈魯的領土。原帖木兒帝國所有的地區,除西部伊朗、伊拉克和敘利亞以外,都由沙哈魯統一起來。他以赫拉特為首府,統治呼羅珊、中亞和阿富汗的廣大地區,明代中國人稱之為哈烈國。
沙哈魯時期,帖木兒建立的龐大帝國已經瓦解,帖木兒的後繼者在各地建立的王朝,都是互不統屬的,沙哈魯也無法恢復帖木兒時期的輝煌。帖木兒死後,他的帝國首都遷往其子沙哈魯所在的哈烈,沙哈魯任命其子為撒馬兒罕總督。原帖木爾帝國波斯東部和河中地區均由沙哈魯統一。他將國都南遷到赫拉特 (舊譯“ 哈烈 ”),便於控制波斯一帶,故明朝史籍稱“哈烈國”。
和哈裡勒一樣,沙哈魯致力於改善同中國明朝的關系。哈烈與明朝之間互相通使,商業貿易得到發展。1408年,明朝又派傅安“齎書幣往哈烈(赫拉特),其酋沙哈魯.把都兒遣使隨安朝貢。”
不僅明朝和哈烈雙方的使節往來頻繁密切,兩國皇帝也建立瞭很好的私人關系。沙哈魯在致永樂皇帝的一封信函中,甚至建議永樂皇帝朱棣阪依伊斯蘭教。永樂皇帝在答書中,高度頌揚瞭伊斯蘭教,但卻回避瞭沙哈魯令他難堪的、要他昄依伊斯蘭教的建議,反復強調兩國密切友好關系,永樂皇帝曰:“相隔雖遠,而親愛愈密,心心相印,如鏡對照。”誠摯希望:“願自是以後,兩國國交日臻親睦,信使商旅,可以來往無阻,兩國臣民,共享安富太平之福也。”永樂皇帝的答書在漢文史料和波斯文史料都有記載。
兩國使團的旅行記錄也翔實記錄瞭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感。明帝國有陳誠的《西域番國志》和《西域行程記》;帖木兒帝國有《沙哈魯遣使中國記》,又稱《蓋耶速丁行記》。
陳誠的(西域行程記》、(西域番國志》記載從肅州出發到哈烈的行程道裡、沿途諸地的風俗民情,而《沙哈魯遣使中國記》記錄瞭從哈烈出發至明朝首都北京的行程道裡,兼及所歷城鎮的政治、經濟、法律、民族、風俗、古跡等等,這些著作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有其特別的意義。
明帝國重視與哈烈的關系,與明成祖朱棣重視西域有很大的關系。 早在帖木兒死後的第三年,即明永樂五年(1407),西域別失八裡王沙迷查幹趁帖木兒帝國內部混亂之機,想借助明朝的力量,西征帖木兒帝國,恢復察合臺汗國舊域。
但明王朝對此采取謹慎態度,派出以把泰、李達為首的大型使團,攜帶明成祖的璽書,勸阻別失八裡王沙迷查幹“慎勿輕動”。明成祖朱棣不希望參與這些紛爭,西域保持和平穩定也符合明帝國的利益,他希望與西域各國都保持正常友好關系,並未趁帖木兒之死,與沙迷查幹一起進行對外擴張。
朱棣重視與西域各國發展友好關系,更是出於穩定北部、西部局勢的考慮。永樂八年(1410)重創韃靼部後,永樂十二年(1414)忽蘭忽失溫戰役中大敗瓦刺部,迫使瓦刺入朝謝罪,對蒙北勢力打擊取得一定勝利後,朱棣得以頻繁地派出使團與西域各國交往。
哈烈是西域最強大的國傢之一,與明帝國關系越來越好,帶動和影響瞭中亞各國到明朝來朝貢。在永樂皇帝在位的22年間(1403-1424),朝廷接待瞭撒馬兒罕和哈烈的20個使團、32個中亞綠洲國傢的使團,13個土魯番的使團和44個哈密的使團。這些使團他們給朝廷帶來瞭諸如貴金屬、玉、馬、駱駝、羊、獅和豹等貢品;他們得到的賞賜是精美的絲綢和其他織品、白銀及紙鈔(他們可以此購買中國貨物)及其他貴重物品。永樂皇帝時期的朝貢貿易非常繁榮,中亞也隻是其中一部分,中亞各國通過納貢制度的各種形式前來北京,以便保持它們的貿易特權。
帖木兒沒有想到他的死,並沒有使得明帝國和帖木兒帝國互相敵對,兩國關系反而出現瞭極大的改善,雙方君主私交深厚,留下瞭一段不朽的佳話。明成祖朱棣積極與中亞諸國、西域各地友好往來,加強商業貿易,使得“西域之使,歲歲不絕”。明帝國與西域地區各國和平共處的局面,有明一代貫徹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