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為什麼能兩次都登上帝位?原因是什麼
對為什麼明英宗能在“正統”和“天順”兩次登上帝位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傢參考。
我們知道“治隆唐宋,遠邁漢唐”的大明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中央王朝。明朝歷經十六帝王,國祚276年,是歷史上存世最長的朝代之一。
在明朝這十六位帝王中,英宗朱祁鎮卻兩次登上皇帝的寶座,這樣的情況在歷史上是少見的,其原因是什麼呢?對於這個問題,多數人可能還不太清楚。下面筆者根據歷史資料,把其中緣故撰寫成文,奉獻給讀者。
上圖_ 朱祁鎮(1427—1464),即明英宗
明英宗朱祁鎮是宣宗朱瞻基的兒子,宣宗崩後,為立嗣問題朝臣中議論紛紛,傳言甚多。張太後為瞭穩定時局,果斷指定九歲的朱祁鎮成為明朝第六位皇帝,改元“正統”,廟號“英宗”,史稱“正統帝”。當時朱祁鎮尚在沖齡,張太後雖然推辭瞭朝臣們奏請她垂簾聽政的要求,但朝政大權仍然掌握在她的手中。
正統八年,張太後與輔臣“三楊”相繼薨猝,朱祁鎮親政,年輕的他憑著一腔熱血,想幹出一番事業,頗有勵精圖治,定國安邦的雄心壯志。初時,他能延續“仁宣之治”的興盛,在朝政、吏治、賑災等方面做出瞭一定的成績。在他的努力下,社會經濟有所發展,國傢一度出現瞭中興局面。後來,由於寵信善於興風作浪的宦官王振等人,政治趨於腐敗,正統朝開始走下坡路。
上圖_ 明時期 韃靼 瓦刺 地圖
正統年間,北方蒙古的瓦刺部逐漸強大起來,其首領也先經常冒領、騙取明朝的賞賜,稍不滿意便領兵南下,對明朝邊境進行侵擾,甚至圍困北京。瓦刺的行為引起瞭明朝官員的憤怒,在權宦王振的的鼓動下,朱祁鎮硬硬拼湊二十萬軍隊(當時明朝大部分軍隊在外地),令王振監軍,準備禦駕親征。朱祁鎮為瞭說服母親,把自己二歲的兒子朱見深立為太子,命其弟郕王朱祁鈺監國。
北伐途中,王振聽信謠言,隨意改變行軍路線,使軍隊身心疲憊,糧草斷缺,士氣低落,陷入死地。明軍退至土木堡,瓦刺軍趁機進攻,明軍慘敗,發生瞭“土木堡事變”。戰死大臣六十六人,朱祁鎮被瓦刺俘虜,王振也被部將殺害。
瓦刺俘獲英宗後,如獲至寶,大臣建議把英宗當作人質可向明朝勒索財物,被也先采納。
明朝得知英宗被俘的消息,朝野震動,議論紛紛,部分大臣建議遷都南京,遭到以兵部尚書於謙為首大臣們的反對。於謙認為“國不可一日無君”,經孫太後同意,立郕王朱祁鈺為皇帝,英宗尊為“太上皇”,並下命令:對瓦刺的一切要求不予理睬。
上圖_ 於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
朱祁鈺上臺,改元“景泰”,是為景泰帝,廟號“代宗”,成為明朝的第七位皇帝。代宗廢皇太子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皇嗣。
瓦刺利用英宗為誘餌沒有撈到好處,也先率軍攻打北京。朱祁鈺、於謙等人組織瞭“北京保衛戰”,大獲全勝。一年後,也先願意與明朝講和,並同意送還英宗。
代宗朱祁鈺執政一年來,依靠於謙等能臣,勵精圖治,勤政愛民,使社稷轉危為安,國傢趨於穩定。皇帝的位子隻坐瞭一年,正在得心應手之時,忽聞英宗回來,使代宗心裡十分不快。
為此,朱祁鈺派大臣楊善等人前去北方打探情況,他們卻趁機把英宗接瞭回來。史書記載兄弟二人見面,“互致問候,卻各藏心機”。此後,代宗把朱祁鎮“奉養”在南宮,就這樣英宗度過瞭七年的軟禁生活。
景泰八年,代宗病重,不能上朝理政,朝中大臣不知所措,出現紊亂。這時,武清侯石享、太監曹吉祥等人密謀擁立被軟禁的太上皇朱祁鎮復位。正月十七日晨,石享等率兵七千,撞開宮門擁英宗復辟,演出瞭“奪門之變”,又稱“南宮復辟”。
朱祁鎮第二次登上皇位,改元“天順”,是為天順皇帝。英宗上臺後,首先殺害瞭被代宗信任的於謙、王文等大臣並“籍全傢”,打壓支持擁立代宗的朝廷官員;同時廢代宗朱祁鈺為“郕王”,囚禁在西苑;而後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一年後朱祁鈺病逝,時年三十歲,眾多嬪妃被賜於陪葬。代宗被葬於北京西山,是明朝皇帝中唯一一個沒有葬入明十三陵的皇帝,同時還被賜瞭一個叫做“戾”的惡謚。
經過七年囚禁生活的英宗,使他受到瞭磨難和歷練,更明白瞭權力的重要性。復位後他任用李賢、王翱等人治理國傢,采取多項措施,穩定瞭大局。在平定“石曹之亂”後,政治趨於清明,朝政恢復穩定,這時,朱祁鎮下旨廢除帝王嬪妃殉葬等弊制,去除瞭施行多年的殘酷宗法和封建陋習。他的這一作為,在歷史上得到瞭較高的評價,譽為“德政”。
天順八年正月,三十七歲的朱祁鎮駕崩,其子朱見深承襲皇位,成為明朝第八位君主,稱為明憲宗“成化皇帝”。憲宗上臺後雖然為其叔朱祁鈺恢復瞭名譽,但平反不徹底,沒有廟號。直到南明弘光時期,朱祁鈺才得到徹底平反,謚廟號“代宗”,並承認其功績。
為什麼明英宗能在“正統”、“天順”兩朝當皇帝呢?
他第一次上位,是按照“父終子継”的封建宗法,屬於傳宗接代為正常継位,這是毋庸置疑的。關於他第二次是如何上位的,我們根據上述情況分析,無非有下列幾種原因:
一,英宗被瓦刺送回軟禁七年後,代宗病重不能理政,且太子朱見濟夭折,沒有皇嗣,朱祁鎮正好是一個“閑著”的皇帝,擁他復位應該說是當時最好的選擇。
二,朱祁鎮在“正統”朝時,延續瞭“仁宣之治”的興盛,政治較為清明,使當時的社會有所發展,是一位勤政明智的皇帝,在能力方面是無可置疑的,是上位的首選人。
三,朱祁鎮既有作皇帝的經驗,又年富力強,本來就是皇帝,隻因戰敗被俘無奈失位。且“正統”朝的遺臣還在,擁護、支持者眾多,復辟便順理成章。
可以這樣說,朱祁鎮能夠兩次坐上皇位,前後執政二十三年,應是當時社會的需要,是歷史的選擇。雖然歷史上對朱祁鎮有較好的評價,但他畢竟是封建王朝的君主,是地主階級的總代表,為瞭鞏固他的統治地位,對人民總是進行殘酷壓榨和剝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