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武則天上位後,面臨最大的難題是什麼?

武則天上位後,面臨最大的難題是什麼?

時間:2019-09-07 10:09:00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一代女皇武則天,自十四歲被唐太宗召入宮中,從才人(唐宮廷嬪妃中很低的一個等級)做起。公元674年,加號“天後”,與唐高宗並稱“二聖”。唐高宗駕崩後,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後臨朝稱制。通過自己手段和些許運氣,終於在公元690年,拿掉瞭傀儡皇帝唐睿宗,昭告天下,易唐為周。自己登上瞭皇帝大位,定都洛陽,稱“神都”,建立“武周”。

雖然,武則天在女性做皇帝這事情上,在中國歷代封建王朝以來算是破天荒的一次,但是,畢竟她的“周”仍然是皇位嫡傳的封建世襲制,並不是如現當代資本主義的選舉制度產生出的如:撒切爾、特蕾莎梅這樣的女首腦,再加之,其本人也深受封建文化的影響,所以,她遇到瞭一個難以繞過去的大問題:她這個女皇一旦歸西瞭,皇位由誰來繼承呢?

而這個問題又引發瞭另一個讓她超級矛盾的問題:如果,將傳位給李姓的人也就是自個的兒子,那麼,自己之前的努力豈不是白費瞭,這大好江山以後還是李唐王朝的,等於自個繞瞭個大圓圈又回到原點瞭。那麼,不傳位給李姓的人,傳位給自己武姓娘傢人,如:深受自己喜歡、信賴的侄子們,武承嗣、武三思等,這樣在姓氏上就是順理成章瞭。

對此想法,宰相狄仁傑等人就勸諫武則天說:“姑姑侄子的關系和母親兒子的關系比起來,誰更親?而且,陛下您百年之後,要想進入太廟享受後人的血食祭司和叩拜,也隻有自己親生兒子、孫子們會去這樣做!”對於這個“血食”,古人則認為:人死後成為鬼魂,要想不挨餓有東西吃,隻有自個親生的兒子以及子孫們,在選定的日子拿出食物來祭拜才行。

所以,武則天若是傳位給瞭自個的兒子,就不會有這樣的後顧之憂。而她如果傳位給自個的侄子呢?你隻是人傢姑媽,怎麼會讓你進武傢人的太廟呢?狄仁傑等人勸諫的這個問題,在當時的封建社會,是平常老百姓都明白的道理,作為一國之主的武則天就更是深知瞭。為此,武則天想到瞭一個“兩全其美的對策”。

這個對策就是:表面上,皇帝的位子還是讓李姓來做,而實權,則由她武姓傢人來掌控,也就是唐史中的“李武政權”。

她采取的措施有以下這些:

首先,繼續加固武姓親戚們的實權和地位,把侄子武承嗣、武三思分別封為魏王和梁王,並將其十二個堂侄子都封為郡王,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的權勢位於各個郡王之首。甚至,武承嗣、武三思兩人先後都坐過宰相,武傢人牢牢的把控住中央權力中心。

其次,把安置在外地的兒子李顯召回立為皇太子,皇嗣李旦封為相王,這就明確有瞭皇位繼承人的問題。

再者,讓李姓和武姓兩傢大肆政治聯姻,如:武崇訓娶瞭李顯之女安樂公主,武延基娶瞭李顯另外一個女兒永泰公主等等。

最後,為瞭讓李姓和武姓兩傢表裡如一的融在一起,讓自個的兩個兒子和侄子們當眾發誓合作到永遠。

本來,在武則天的精心組織下的李武政權,其中央政治生態還算平和,但是,到瞭武則天晚年的時候,卻崛起瞭一股新的勢力,似乎要打破這祥和的局面瞭。這就是武則天的兩位面首(男性式的嬪妃),以張昌宗、張易之兄弟為核心的勢力。

本來,女皇有面首倒也沒啥,但是,這兩兄弟可就不那麼簡單瞭。

首先,他兩本就出身於當時社會還非常看重的“世族”,乃是高宗朝宰相張行成的後人,整個傢族在社會上很有威望。

其次,圍繞依附在他二人身邊的不少人,都是朝廷大臣,甚至,如:蘇味道、房融、韋承慶、楊再思、李迥秀、李嶠、韋嗣立等人,還都曾經做過宰相之位。所以,有如此實力的一夥人如果想發展壯大,必然會與當時李武政權的政治勢力發生碰撞。

如:在大足元年(公元701年),李武政權的幾位人物:永泰公主、武延基兩口子和邵王李重潤,三人私下議論張昌宗、張易之兄弟,最終,被二張得知後,他們便立即向武則天告狀,女皇大怒令三人自殺謝罪!

長安三年(公元703年)這兩兄弟又誣告太平公主所愛——朝廷大臣高戩,並把他流放到邊遠的廣東地區。張氏兄弟的這種針對行為,讓當時的第一大派李武政權的人豈能夠容忍?在此背景之下,有李武政權強大的實力支持,到瞭神龍元年的時候,由宰相張柬之挑頭發起政變。

他們殺死瞭張氏兄弟,逼得武則天將皇位傳於太子李顯,武則天自己則被打入冷宮,取消瞭武周的帝號,改稱為“則天大聖皇後”,李唐王朝復辟成功!

這次宮廷政變的本來目的,本隻是為瞭清君側(清除掉女皇身邊的張氏兄弟及其黨人),而趕武則天下臺,隻是張柬之為瞭貪功而所為。因為,當時武則天已是遲暮的老婦且已患重病,唯一的危險因素張氏兄弟集團一倒臺,武則天賓天之後,太子李顯自然會坐上皇位,否則,李姓傢族則容易背負逼死生母的罵名且被武姓勢力所猜忌。

所以,張柬之這種行為很快引起李武政權勢力的不安,更是擔心他會成為權相,成為新的勢力,威脅李武政權的統治,很快,張柬之等人被罷相,且被貶到邊遠地帶一一殺害瞭。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