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的仁義被後人恥笑,如何看待他堅持的“仁義”?
宋襄公的仁義被後人恥笑,如何看待他堅持的“仁義”?今天小編就為大傢詳細解讀一下~
宋國君主的祖先是商紂王的哥哥微子啟,子姓,宋氏。
周公攝政五年(公元前1039年),周武王冊封微子啟為宋國公爵,在祖先的國都商丘建立宋國,準許其以天子的禮儀,祭祀、供奉祖先,以“客”的身份,成為比較特殊的諸侯國。
宋國傳三十四任國君,歷七百五十三年。
宋國國君繼承瞭祖先的商文化,商業繁榮,經濟發達,被譽為“禮儀之邦”。
是儒傢、墨傢、道傢、名傢等四大學派的發源地。
產生過墨子、莊子、惠子等三位聖人,孔子的祖先也居住在宋國,後來遷居魯國。
宋國國君大多講究禮儀,比較著名的是宋襄公子茲甫(宋國第二十任國君)。
宋桓公嫡次子,生母為桓夫人(衛昭伯、宣薑之女)。
齊國內亂的時候,宋襄公率衛國、曹國、邾國等四國聯軍攻打齊國,擁立齊孝公為國君,自此聲名鵲起,在諸侯中很有信譽,後代替齊國做盟主,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初冬時節,宋襄公沒有聽從異母兄——司馬、公子目夷的勸阻,執意討伐鄭國,和救援鄭國的楚軍展開瞭泓水(故道在今河南柘城西北)之戰。
宋襄公雖然雄心勃勃,想和楚國爭霸,但他作戰講究仁義,楚軍渡河的時候,目夷諫言:“楚軍兵馬眾多,我軍兵少,應當趁楚軍渡河之機,出兵攻擊他們。”
宋襄公說:“我們宋軍一向號稱仁義之師,怎麼能乘人之危,在人傢渡河的時候攻擊呢?”
楚軍過瞭河,在岸邊排兵佈陣,整裝待發的時候,宋襄公才下令攻擊楚軍。
楚軍一鼓作氣,沖入宋軍陣營,宋軍大敗,損失慘重,宋襄公本人腿部受傷,宋軍大亂,一個個丟盔卸甲,四散而逃,宋襄公逃回瞭國內。
有人埋怨國君沒有聽從公子目夷的建議,因此吃瞭敗仗。
宋襄公教育手下的臣子說:
“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
——有仁德之心的君子不會重復傷害受傷的士兵,不擒拿兩鬢斑白的年老士兵。古人作戰不會依靠地形險要而取勝,寡人雖然是亡國之君的後裔,卻不會攻擊沒有佈好陣,做好準備的敵軍。
公子目夷私下抱怨說:“作戰打仗的終極目的是為瞭取勝,講什麼君子之道呢?真的按照國君所說的去做,還不如直接給人傢當奴隸算瞭,還打個什麼勁兒呢?”
周襄王十五年(前637年)夏,宋襄公傷口惡化,後不治身亡,葬於襄邑(河南睢縣)。
宋襄公被後世所恥笑,認為他很愚蠢。
孔子說過:“禮失求諸野”,這裡的“野”指的就是殷商後裔居住之地——宋國,殷商後裔守候著祖先的道德高地,嚴格遵照祖先制定的殷禮做人行事,又怎麼能簡單地稱其為愚蠢呢?
作為盟主,宋襄公如果不講究仁德,誰又能信服呢?
人類之所以區別於動物,就是交往的時候,包括作戰,都要遵守一定的原則,否則,乘人之危、欺凌弱小,背信棄義就是聰明嗎?
戰爭屬於人類的非常行為,現代戰爭也講究原則,如不虐殺俘虜,不傷害無辜平民,不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等等。
宋襄公的做法,和現代戰爭原則是一脈相通的,正義之師必須遵守原則,否則和殺人的野獸還有區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