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的威望那麼高,為什麼會沒人擁護他?
明明蕭何的威望比劉邦更高,為什麼眾人沒有擁護他,卻擁護劉邦?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在劉邦還沒有帶領沛縣百姓起義以前,隻是一個小亭長而已,真要說起沛縣當中威望最高的人,當屬蕭何無疑。蕭何的文化水平以及人緣,都不知道比劉邦好幾百倍,沛縣當中所有的集體活動都是由他牽頭,更是由他主持的。當地的百姓們也已經習慣瞭聽他的號令,當時替呂太公接風洗塵時,就是由他牽頭主持的。既然蕭何在整體方面比劉邦的勝算更大,為什麼在起義的時候卻沒有擁護他,反而擁護劉邦這個毫無背景的混混當領頭人呢?
在瞭解這個問題之前,咱們先看看具體過程如何。
劉邦還是亭長的時候,沛縣的縣令交代瞭一項任務給他,讓他押送一批囚徒去修皇陵。劉邦乖乖的接下任務,押送這些囚徒出發,可是在他還沒到達半路的時候,這些囚徒就已經跑瞭大半瞭,雖然不是他放走的,但是他也已經犯瞭大錯瞭。
在不得已之下,他隻好直接把囚徒也放走瞭,眼看著沛縣已經回不去瞭,他幹脆帶著一些人跑到深山當起瞭逃兵。那時候有很多地方都已經爆發瞭起義,沛縣的縣長害怕被農民殺死,所以也想要加入起義。
不過這時候蕭何告訴他,這種做法並不明智,因為他原本是秦朝的官員,就算他有心起義,也沒有人願意聽他的號召。蕭何還建議縣令重新把劉邦請回來,讓他來主持大局。
縣令聽瞭蕭何的話以後,同意不追究劉邦的罪責,讓他重新回到沛縣。可是當劉邦真正帶瞭幾百號人回到沛縣時,他卻反而覺得害怕瞭,不但將劉邦等人拒之門外,還直接把蕭何抓瞭起來。
後來蕭何想辦法逃瞭出來,加入到劉邦的隊伍,並且以劉邦的名義,寫瞭一封信射到城裡,勸百姓們響應起義。
百姓看到瞭這封信以後,不但合起夥來把縣令給殺瞭,還開門放劉邦等人進來。
從百姓的行為當中可以看出,他們之所以讓劉邦順利進城,就是為瞭舉薦他當頭領。
可是劉邦進來之後,並不代表他就可以順利上位瞭,因為他隻是一個混混而已,朋友也沒幾個。所以百姓也不可能真心的擁護他。既然沛縣的縣令已經被殺,接下來就應該處理誰當縣令的問題瞭。
關於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熊良鐘曾經在他的著作裡面就有寫到蕭何的計謀。當時百姓讓劉邦當縣長,可是他並沒有答應,於是作為威望最高的蕭何寫瞭十張紙條,每張紙條上面都有一個人名,抽到誰的名字,就由誰來當縣長。
可是蕭何在寫名字的時候,把所有的名字都寫成瞭劉邦的,這樣一來不管誰打開其中哪一張紙條,最終都會由劉邦當縣長。
雖說這個過程寫得有些不太符合歷史現實,但是還是講述瞭一個事實,那就是所有人都願意舉薦劉邦當頭子。
那麼百姓們為什麼不選擇舉薦蕭何,反而推薦這個小混混呢?
小編覺得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其一、所有人都害怕承擔責任
要知道農民起義可是大事,他們既然殺瞭縣長,自然是需要重新選人當縣長的。這個縣長也就是起義的領頭人。如果起義成功,他們也跟著解放,但是如果起義失敗,極有可能被砍頭,面對風險這麼高的職位,沒有任何一個人願意承擔。對於這個問題,《史記》當中也有記載,蕭何以及曹參都是腦子極好的人,短時間內就能瞭解到這個職位的危險系數。蕭何之所以紙條中做手腳,並不一定是為瞭成全劉邦,另一方面也是為瞭推卸責任。
其二、劉邦身上出現過吉祥之兆
這一點在小編看來有些玄乎,因為算卦這事原本就很神乎,如果替劉邦算卦的人提前知道瞭他想要做什麼事情,隻需要告訴他是吉兆就好瞭。可是不但他本人相信瞭,連沛縣的其他百姓也跟著相信瞭,所以才願意擁護他。
其三、劉邦當慣瞭混混,不怕玩命
不管是蕭何也好,曹參也罷,都知道起義最需要的並不是文化,而是不怕死的精神。
起義的第二個名稱就是戰爭,戰爭隨時都有可能丟命,這就更加需要一名有擔當,敢作為的人來領導。
蕭何在計謀方面確實比劉邦更強,但是他卻輸在氣勢方面,劉邦敢於拼命,他卻忙著保命。
結合諸多原因,蕭何和其他百姓才主動擁護劉邦這位混混。不過劉邦也確實沒讓他們失望,想來這些百姓在成功以後,也會為自己的選擇感到幸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