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孫武和吳起誰的軍事才能更高?吳起為什麼死於非命?

孫武和吳起誰的軍事才能更高?吳起為什麼死於非命?

時間:2019-09-09 08:01:05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孫武和吳起誰的軍事才能更高?吳起為什麼死於非命?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兵之所貴者勢利也,所行者變詐也。善用兵者,感忽悠暗,莫知其所從出,孫吳用之無敵於天下,豈必待附民哉!——《荀子·議兵》

什麼是戰爭?

戰爭是一種參與人數較多,具有暴力、攻擊、殺戮等表現形式的集團對抗。

一般來說,戰爭都是具有目的性的,或為瞭生存,或為瞭強大,或敵對雙方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不管戰爭的性質是否為正義,生靈塗炭都是無法避免的。

戰爭不是獨立的個體,這種解決爭端的方式,往往是政治或者外交的極端表現,而挑起戰爭也往往並不是軍人,而是政治傢。

而政治傢其實又和政客有著明顯的區別,政治傢是褒義,政客往往是貶義,政治傢不會昧著良心從事政治活動,他們有著自己的良知和底線,但政客卻沒有底線和信仰,他們所做的一切政治活動,隻是為瞭使自身獲得政治利益。

如果用政治傢和政客在春秋戰國時期做個劃分的話,變法者就屬於政治傢,如商鞅、吳起等,而縱橫傢隻能算政客瞭,如公孫衍、張儀等,這也是為何縱橫傢在後世的口碑都比較差的原因所在瞭。

我們言歸正傳,接著說戰爭,春秋戰國的歷史,戰爭也是這段時期的主旋律。

戰爭開始向“技巧性”轉變,排兵佈陣的方式漸漸退出瞭舞臺,比如宋襄公進行的“仁義之戰”,已淪為瞭兵傢的笑柄,而兵法卻能提高戰爭的技巧。

會打仗的將軍不一定能寫出兵法,能寫出兵法的將軍,通常都很厲害,比如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孫武和吳起。

孫武和吳起是春秋戰國著名軍事傢,那他們2人誰寫的兵法更厲害?

孫武被後世人譽為兵聖,那能和他並列的吳起又有何能耐?其實他所著的兵法和孫子兵法不分伯仲,本篇我們就來說說這兩部兵書。

孫武和吳起的軍事才能。

孫武活動的時間在春秋時期,他是齊國人,後來去瞭吳國,經過伍子胥的推薦,帶著他的心血《孫子兵法》見到瞭吳王,得到瞭闔閭的重用。

孫武在吳國為將,幫助吳王闔閭稱霸一時,他曾率領吳軍大破楚軍,一直攻下瞭楚國的國都郢都,楚國還差點被孫武給滅瞭國,從楚國立國以來,郢都就固若金湯,能攻破郢都的人更是寥寥無幾,孫武憑借超凡的軍事才能,被後人尊稱為兵聖也名副其實。

說完瞭孫武,我們接著說吳起,吳起一生在魯國、魏國、楚國為官,在魯國用老弱殘兵打敗瞭強齊的大軍,在魏國訓練出瞭讓諸侯聞風喪膽的魏武卒,向西壓制秦國,拓地千裡,在楚國進行變法,使楚國強極一時。

吳起可以說是一個全能型的人才,文能治國,武能安邦,閑暇的時候還寫兵法,雖然他曾殺妻求將,雖然他母死不歸,但他的光芒卻無法被掩蓋。

《孫子兵法》重打仗技巧。

《孫子兵法》被譽為兵學聖典和古代第一兵書,其價值非常之高,這部兵書也是存世非常完整的,對現在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尤其是現在經商之人,《孫子兵法》已是必不可少的品讀佳作。

孫子兵法註重的是打仗技巧,共有十三篇,什麼樣的戰爭能打,該怎麼打,《孫子兵法》中都有說明,尤其強調瞭在打仗之前的籌劃是戰爭勝負的關鍵,“慎戰”也是孫武的戰爭思想,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是孫武提倡的,正所謂“兵者,詭道也”。

而全面繼承瞭孫武思想的是他的後代孫臏,孫臏在打仗上就充分地展示瞭什麼才是“詭道”,他和龐涓的兩次大戰,圍魏救趙和圍魏救韓,就是對《孫子兵法》思想的最完美詮釋。

圍魏救趙時,孫臏打魏國必救之地,然後在龐涓回援的路上設置伏兵,大敗魏軍,這是《孫子兵法》中的廟算,圍魏救韓時,利用減灶計讓龐涓上當,這是《孫子兵法》中的虛實,算無遺策,乃兵傢大道。

《吳子兵法》重戰爭性質。

根據《漢書》記載,吳起寫的《吳子兵法》(又被稱為《吳子》)有48篇之多,但《武經七書》中的《吳子》隻有6篇,也是現存的六篇,由於篇數相差太多,不少人認為《吳子》其實是一本偽書,不過這不是我們要說的重點。

《吳子》是一種問答形式的題材,和《孫子兵法》不同的事,這部兵法對戰爭性質和政治與軍事的關系比較側重,比如說,吳起把戰爭的起因歸為五類(爭名、爭利、積惡、內亂,因饑),如果對於古代戰爭找不到因何而起時,從吳起總結的這五種起因,定能找到答案。

吳起是一位精兵主義者,從他訓練出來的魏武卒就可以看出端倪,孫武比較在意士兵的數量,始終認為士兵的數量對於勝負有著關鍵作用,而吳起則更看重該如何治兵,在《吳子》中,我們可以得知,吳起認為士兵隻要素質好,有組織性,即使人數少,也能取勝。

吳起得出這樣的論斷,其實還是基於他生平的戰爭,他訓練出的魏武卒曾以5萬的數量打敗秦軍50萬,這是吳起的治兵,後來戰國時期對於軍制的改革,也把吳起的這種思想繼續深化貫徹。

飛魚說:

孫武和吳起是春秋戰國著名軍事傢,那他們2人誰寫的兵法更厲害?其實這兩部兵書都是無價之寶,隻是兩人的側重點不同罷瞭,孫子註重戰爭的技巧,吳子註重政治軍事之間的關系,但從內容上來說,《孫子兵法》則更加詳實。

和兵聖孫武並列的吳起有何能耐?他所著的兵法和孫子兵法不分伯仲,如果《吳子》並未遺失,而是有48篇存世,或許《吳子》現今的地位會在《孫子兵法》之上。

拋開兩部兵書,單論孫武和吳起的遭遇,吳起是不幸的,因為孫武有至交好友伍子胥,而吳起身邊則是各式各樣的小人,在魯國他被滿嘴仁義道德的士子排擠,隻能逃魯。

在魏國,吳起幾乎奮鬥瞭自己的一生,結果不僅沒能當上卿相,還被公叔痤等小人陷害的幾近有殺身之禍,隻能再次逃離魏國,在楚國,吳起得到瞭楚悼王的賞識,而位極人臣,但楚王死後,舊貴族立即聯合起來射殺瞭吳起。

一代英傑如吳起者,最後不能像孫武一樣得以善終而死於非命,又可悲亦可嘆。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