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曆史>伍子胥鞭屍掘墓,為什麼後人還是對其尊重有加?

伍子胥鞭屍掘墓,為什麼後人還是對其尊重有加?

時間:2019-09-09 08:04:41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曆史

伍子胥鞭屍掘墓,為什麼後人還是對其尊重有加?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關於伍子胥的故事,大傢並不陌生,此人一生忠直剛正,在歷史上留下瞭不少美名,包括端午節吃粽子,除瞭主流的紀念屈原一說之外,也有人說是紀念伍子胥的。但伍子胥為什麼沒能成為端午紀念的主流?這與他為人太過刻薄有關,特別是他在率領吳軍,打敗楚國,報仇之後,對楚平王的鞭屍掘墓行徑,引發瞭巨大的爭議,但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呢?這還要從伍氏傢族與楚國的關系說起。伍傢在楚國一直很有名望,當年伍舉配合霸主楚莊,讓“一飛沖天”的大鳥展翅翱翔,伍舉的後人伍奢輔佐楚平王,他一開始當君主還有模有樣,可私生活實在無恥荒唐,為兒子娶來秦國公主本屬正常,可楚平王一見兒媳漂亮,便偷偷納入自己之床,這個秦女如同當年的衛國宣薑,從此做瞭楚國太子建的後娘。楚平王開始對自己的兒子有所提防,太子建的老師伍奢也被視為同黨,果然伍奢最後被陷害進瞭牢房。

楚平王打算斬草除根將伍氏殺光,便命令伍奢的兩個兒子伍員和伍尚:如果你們乖乖認罪服綁,你們父親的罪過可能會得到原諒,兄弟倆明知此去是給父親陪葬,可也不能怕死貪生四處流浪,經過一番艱難的選擇和商量,伍尚決定自己放棄抵抗,盡孝心陪在父親身旁,又讓弟弟伍員遠走他鄉,以伍子胥的堅韌倔強,一定能逃到其他國傢借兵調將,以便回攻楚國報仇算賬,兄弟倆從此各奔一方。最終伍奢伍尚毫不意外命喪,伍子胥逃亡的過程也無比悲壯,楚國的追捕讓他難以躲藏,到處都是通緝他的畫影圖像,很難順利闖出楚國邊疆,再加上全傢被滅帶來的哀傷,據說伍子胥一夜愁得白發蒼蒼,好端端的青年英雄英姿颯爽,最後竟被逼成瞭須發皆白的老丈!

即使這種傳說有些誇張,也可以想象伍子胥的絕望悲涼,但一夜白頭也算是遇難成祥,因為這是一層天然的偽裝,如此混出楚國也算是天理昭彰。經過一路艱辛的波折飄蕩,伍子胥終於來到瞭吳國的土地上,要說吳楚之間本就經常碰撞,吳軍是幫助伍子胥的合適對象,可以說對楚國向來怒火滿腔,吳國提起楚國就鬥志昂揚,再加上伍子胥擅長帶兵打仗,所以他順利地走進瞭吳國朝堂,然而他雖屢次請吳王僚幫忙,可吳國始終沒有發兵意向,伍子胥最後才弄清瞭真實情況,隻要幫公子光實現“篡位”的理想,這位新吳王才會給他信任與嘉獎,就是他需要的兵馬和刀槍。

猜透瞭公子光這種心腸,伍子胥開始四處尋訪,終於找到勇士專諸如願以償,從此專諸的傢人由公子光供養,平民得到如此豐厚的獎賞,讓專諸的豪情徹底釋放,一定要讓吳王僚被刺身亡,哪怕是被吳王僚的侍衛剁成肉醬,自己也要幫公子光奪回傢邦,這股決心在專諸心裡已無可阻擋。

想要成功將吳王僚殺掉,也不是輕松就能實現的目標,如果計劃不夠謹慎周到,憑借貼身的護衛保鏢,吳王僚萬一能僥幸逃跑,那公子光就成瞭竊國大盜,他自己反而會性命不保,因此周詳的計劃比什麼都重要,最終決定讓專諸苦練烹調,因為吳王僚對吃魚很有一套,等專諸將魚烹制出極為鮮美的味道,公子光便請吳王僚入府品嘗佳肴,專諸拿做好的雨身當“劍鞘”,鋒利的短劍在魚的肚腸裡藏好,因此才有瞭魚藏劍或魚腸劍的名號。

等到專諸端著魚盤靠近吳王僚,使出瞭穩準狠的斃命殺招,迅速出手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如此突然使吳王僚沒機會脫逃,恐怕都來不及一聲慘叫,便在血泊中轟然栽倒,反應速度超越瞭眾侍衛的大腦,吳王僚死後他們才感到不妙,公子光的府宅隻剩下一陣喧鬧,專諸最終也死於亂刀,風平浪靜後全屍已很難尋找。公子光終於如願身披王袍,吳王闔閭正式拜祭瞭吳國祖廟,從此掀起瞭春秋時代最後的風暴。為伍子胥報仇,既是對這位“功臣”的回報,更是吳國挺近中原的迫切需要。而促成這一切的直接原因,竟然隻是楚平王一時色迷心竅,導致瞭一系列的災難。可見,伍子胥早年遭遇如此之慘,為瞭報仇付出如此之多,他對楚平王的鞭屍掘墓行徑,雖然有些過火,但也是怒火長期壓抑,終得釋放的結果。所以說,這個性格刻薄,做事過火的人,還是值得同情的,自然也會得到後世的尊重。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