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亞文明的形態是如何變化的,為什麼中亞文明會逐漸變得無人問津瞭呢?
四通八達的中亞文明,怎麼就落得如此下場?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中亞這個概念是由洪堡在19世紀最初提到的,它既可以被當作地理概念,也可以被當作政治概念來解讀。如果作為地理概念去理解,中亞則僅僅代表“東起中國、西至裡海,北起俄羅斯、南達阿富汗”的廣大區域;若將中亞作為政治概念去探討,則要分為廣義的中亞和狹義的中亞兩個部分。
狹義的中亞概念僅囊括瞭“中亞五國”的實體政權管轄范圍;廣義的中亞不僅僅包括“中亞五國”,而且還包括瞭從古代以來就在東西交流中起到瞭巨大作用的阿富汗、伊朗東部的呼羅珊地區、巴基斯坦北部和蒙古等地,有時還包括中國西部的新疆和西伯利亞南部。本文談到的有關中亞的歷史,就是從廣義上去展開的。
大約在公元前18000年左右,貝加爾湖畔的阿爾泰人開始大規模散居,以適應逐漸寒冷的氣候。他們中的有些人僅僅南下到瞭蒙古高原就停下瞭腳步,也有些人東移到瞭大興安嶺地帶,還有一些沿著烏蘇裡江的河岸停靠瞭下來。這些黃皮膚、少皺紋的人,便是今後突厥人、蒙古人和通古斯人的祖先瞭。
隨著時間的流逝,在蒙古高原部落定居的突厥人中,有好幾波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繼續向西遷移。他們有的人越過瞭烏拉爾山,同東歐居民混合,成瞭現今烏拉爾人、馬紮爾人、愛沙尼亞人等的先祖。
在他們當中還有一批人,在從蒙古高原西移的過程中停留在瞭現今中亞地帶,在這裡和本土居民通婚交往。公元前1200年到公元前750年,居住在俄羅斯草原上的辛梅利安人東遷,他們將從小亞細亞學來的制鐵技術帶到瞭阿富汗,此後他們被稱為吐火羅人。
在此期間,來自烏拉爾山的雅利安人也開始大規模南下。根據印度考古資料記載,“這些波斯人的祖先擁有極強的戰鬥力和求生精神,他們在每一次戰爭中都會拼盡全力。”他們先後將吐火羅人驅趕到瞭天山一帶,並征服瞭印度當地的達羅毗荼人。他們遺留在中亞的後代就是大名鼎鼎的斯基泰人和薩爾瑪特人,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塞種人”。
北印度人(左)具有較強的雅利安人血統
這些不同的民族在中亞一帶匯集交往,形成瞭一種流動性和包容性均較強文明特質。中亞地區由於受到瞭四面“山體環繞、地形隆起”的圍堵和包圍,因而又具有較易受攻擊的特性。
公元前558年波斯帝國建立之後,曾經對中亞地帶的文化和風習產生瞭較大的影響。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又將這種影響擴大化瞭,他為中亞小國帶來瞭希臘化時代的雕刻、藝術和哲學,豐富瞭中亞國傢的文化內核。
西漢前期,西域正經受匈奴人嚴格的控制。月氏人、吐火羅人以及各塞種人組成的小國都臣服在匈奴人的鐵蹄之下。在此期間,匈奴人還不斷從西、北、東北三個方向攻擊中原王朝,於是“溝通西域各小國、聯合一起抵抗匈奴”的計策便成瞭勢在必行的救命良方。
在漢庭政府的努力下,朝廷出現瞭諸如張騫、班超、衛青等積極捍衛國祚的民族英雄。中原王朝同西方世界的交流之門也就此打開瞭。從長安出發,經由兩陸路一海路溝通西方的通道,其中有兩條都要經過中亞地帶。
由此可見中亞對於東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作用。被漢人打跑的匈奴人,經由中亞走廊狼狽西遷,最終還導致瞭歐洲歷史上著名的民族大遷徙浪潮。
在伊斯蘭化的早期,中亞民族大體還呈現著分散分佈的樣式。北方主要生活著突厥人和一部分向東遷移的西亞人,南部生活著操伊朗語的粟特人、花剌子模人和塞種人。公元5世紀,在北方定居的突厥人不斷南下侵入南方的農耕地帶,這種侵略一直延續到瞭10世紀才停止。因為共同受到波斯薩珊王朝的影響,中亞各民族逐漸開始接觸並皈依伊斯蘭教。
在蒙古的勢力崛起之後,中亞各國均受到瞭察合臺汗國的節制。在蒙古貴族的統治下,薩滿教、苯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瑣羅亞斯德教等宗教均在中亞有所發展,但誰也說不上占據統治地位。蒙古帝國崩潰以後,中亞各國重新開始受到突厥軍閥控制。
14世紀中期,突厥將領帖木兒以撒馬爾罕為中心建立起瞭突厥帝國。在此期間,他的後代經過不斷擴張以延續瞭突厥帝國的統治力量,整個中亞第一次進入瞭“統一的伊斯蘭教文化氛圍中去”。從此中亞的大部分民族便接受瞭穆罕穆德作為他們先知和帶領者的說法,並一直延續到今日。
到瞭18世紀左右,沙皇俄國由於經過瞭彼得大帝改革,軍事技術得到瞭全面的突破發展。俄國逐漸向中亞地帶伸手,此時的中亞大多受到伊朗和清政府的控制,不過後來此地的附屬權還是回到瞭帝俄的手中。斯拉夫人擁有的東正教信仰和中亞民族天然的伊斯蘭信仰本就是相互抵觸的,於是俄國人在這裡的統治一直未能獲得穩定。
在蘇聯時代,中亞五國由於受到瞭最多的資助,因此充分發揮瞭自身的優勢。蘇聯專傢在哈薩克斯坦勘探出瞭蘊藏量豐富的油田,在其他加盟共和國內也發現瞭諸如地熱能、稀有金屬等值得開發的資源。但由於蘇聯同西方世界頻頻交惡,中亞五國均未能及時加入國際市場,因而隻能以較為低廉的價格將自己的優勢資源提供給中央政府,或販賣給周邊的小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