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建立功臣是怎麼排名的?為什麼蕭何排第一張良排六十二?
漢朝建立功臣是怎麼排名的?為什麼蕭何排第一張良排六十二?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漢朝建立之後,作為皇帝的漢高祖劉邦,自然是要對曾經跟隨自己一起打天下的臣子們進行論功行賞。他自己也說過,有蕭何、張良、韓信三人幫助他很多,這三人也被後世稱為“漢初三傑”。但是,蕭何作為第一大功臣,排名功臣中的第一位,可為什麼張良卻隻排在第62位?第二位是曹參,為什麼他會比張良高那麼多呢?

劉邦在統一天下後,曾經和大臣們討論自己能夠打贏項羽的原因,當時他給出的理由是:“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傢,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知道在劉邦心中軍師張良、後勤(內政)蕭何、將軍韓信是對他打天下幫助最大的三個人。但後來劉邦按照功勞進行封賞時,為何蕭何第一、曹參第二,張良卻隻排在六十二呢?
《索隱》曰:姚氏雲“蕭何第一,曹參二,張敖三,周勃四,樊噲五……”既然劉邦如此欣賞張良,為何論功行賞的時候張良賞賜如此靠後呢?有哪些原因?
1、關系的親疏遠近
張良和蕭何、曹參兩人對比起來,有一個先天上的劣勢,那就是劉邦落魄時,曹和蕭兩人對他的扶持。
劉邦起兵是在他47歲的時候,而在此之前他在沛縣的地位其實並不怎麼高,大部分時間出於無業遊民狀態,年輕時還想過去當遊俠,結果走到半路,魏國被秦國滅瞭。後來人到中年,也隻是以亭長這個公務員體制中最微不足道的職務勉強糊口,甚至於在一次押送囚犯的過程中,還將他們放走,導致自己成瞭通緝犯。

《史記·卷五十四·曹相國世傢第二十四》:平陽侯。曹參者,沛人也。秦時為沛獄掾,而蕭何為主吏,居縣為豪吏矣。
這時候再回頭看看曹參和蕭何,兩人基本上是縣衙內前四號人物,可以說在當地也算是名頭響亮的角色瞭。
但這二人,不僅平時對劉邦頗為照料,後來沛縣起義時,還將劉邦推上瞭首領的位置,讓劉邦有瞭人生中第一桶金。
對比起來,就好像平日裡我們在自己的老傢隻是普通人,結果兩位當地響當當的人物卻一直和我們稱兄道弟,對落魄時期的劉邦來說,這份感情是很少有人比得上的。
在這件事情上,張良就要比蕭何、曹參差一點,他畢竟一開始的目的是轉投韓王信,劉邦隻是第二選擇。所以,單論個人情感上,張良要往後排。

2、張良的明哲保身之術
“謀聖”張良信奉道傢,江湖更有傳言他是黃石公的弟子,後來張良想要辭別呂後,外出修道便有這方面的原因在內。
張良這個人,素來不輕易牽涉進任何朝政爭端當中,他的做法是把自己當成出謀劃策的謀士,從來不去和人爭奪名利。
這也是張良走到哪兒都吃香的原因,首先呂後不認為他有威脅,劉邦也不懷疑他會造反,可以說張良這“無欲無求”的形象簡直太符合老板需求瞭——本領強、又不要求漲工資。
劉邦在論功行賞前,曾經對張良說:“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裡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
“三萬戶”是何概念呢?蕭何當初以首功封賞的是“乃益封何二千戶”,這足以說明劉邦對他的器重瞭。
但張良卻對此沒興趣,一方面是他的性格比較灑脫,偏隱士形象,另一方面是他的目的“為韓報讎彊秦”已經達成,此時他就是一位心願已瞭,隻想展翅翱翔的仙鶴形象瞭。

張良回答劉邦的話是:“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原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
張良說話是相當好聽,咱們把這話拆開來看,包含瞭三層意思:
一、陛下在我心中最重要的不是三萬戶封賞,而是您的知遇之恩;
二、陛下您封賞給其它大臣的東西都不夠,我就不給您添堵瞭,意思意思就夠瞭;
三、陛下我對權力沒有興趣,隻需要夠自身生活所需的財物就夠瞭,我沒有野心!
劉邦聽聞張良的一番話內心很高興,於是滿足瞭張良想要功成身退的心思,君臣兩人和諧的走完瞭一波封賞的禮節。
所以,雖然張良隻是得到瞭六十二的排名,但他卻遠比許多排位靠前的大臣幸福,他也成瞭功成身退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