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飛和辛棄疾: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符合“儒將”形象的人
你真的瞭解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符合“儒將”形象的人,舍此兩位,更有其誰嗎?小編給大傢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提起"儒將"這個詞,很多人都會想起諸葛亮,覺得他文采飛揚,而且還能出謀劃策,率兵打仗,但是嚴格的來說諸葛亮隻能叫做文臣或是謀士,儒則儒之,沒有將的成分,畢竟整天搖鵝扇的諸葛亮不會武功,雖然腦袋瓜確實好使。
真正的儒將,應該做到"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既能寫理論又懂得實戰,溫文爾雅又勇猛無敵,縱觀中國古代歷史,最符合"儒將"形象的乃是兩位抗金名將——嶽飛和辛棄疾。
嶽飛不僅能馳騁沙場,擊退敵人,守衛傢園,而且也很顧傢,嶽飛是一個出瞭名的大孝子,盡管軍務繁雜,但是隻要不出兵,他總會在母親身邊侍奉,親自給母親換衣喂藥,照顧得無微不至,為瞭母親能休息好,他一直保持安靜,甚至連走路和咳嗽都不敢發出聲音。
嶽飛在書法和詩詞方面的造詣也很高,字如其人,書法瀟灑大氣、氣勢磅礴,頗具大傢風采,不愧是一個鐵錚錚的硬漢。詩詞高昂悲憤,表現出一種浩然正氣和英雄氣概,《滿江紅》和《小重山》這兩首詞千百年來一直受到後世的稱贊,其中"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兩句表現出嶽飛"精忠報國"之志,令人動容。
嶽飛自幼習武,十二歲就參軍,軍事才能卓越,立下汗馬功勞,組建嶽傢軍,抗擊金軍,軍紀嚴明,訓練有素,"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深得民心,受到百姓們的愛戴。嶽傢軍乃是虎狼之師,收復瞭許多失地,令金軍聞風喪膽,面對嶽傢軍,金軍無奈地發出感慨"憾山易,憾嶽傢軍難",由此可見嶽飛軍事才能的可怕之處。嶽飛遭到陷害後,嶽傢軍也被裁撤,但是嶽傢軍的精神仍然傳承下去瞭,南宋後期許多傑出將領都是嶽傢軍的子孫後代,或受到精忠報國之心的影響。
辛棄疾的藝術風格多樣,是豪放派的代表詞人,但是也有一些詞寫得多愁善感,十分浪漫。辛棄疾的很多詩詞都被選入瞭教材,深受學生們的喜愛,男生們都喜歡金庸的武俠小說,心中都有一個武俠夢,但是這個夢往往實現不瞭,辛棄疾的詞正好宣泄出這種壯志難酬的悲憤,例如"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女生們都喜歡言情小說,辛棄疾也是一位柔情郎,寫出的詞柔情似水,"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辛棄疾的詞以豪放為主,主要體現瞭愛國主義思想和壯志難酬的悲憤,每當國傢民族危難之際,不少文人墨客都從他的詞中汲取力量,獲得精神上的鼓舞。
辛棄疾出生在金國,目睹瞭宋人受到金人欺負的屈辱歷史,所以從下就立志要恢復中原。在他23歲那年,聽聞耿京被手下叛徒張安國殺害,辛棄疾憤怒不已,絲毫不怕張安國的五萬鐵騎,率領五十騎兵,夜襲敵營將張安國生擒,並沖出突圍回到朝廷,其英勇豪邁之舉傳遍大江南北。
於萬軍叢中取敵將首級,辛棄疾勇猛無敵,堪比關公,不愧是"人中之傑,詞中之龍"。
辛棄疾雖然有雄心壯志,也有才能,但是懷才不遇,一直受到排擠,不過他的愛國之心從未動搖,既然不能上場殺敵,那就將滿腔的愛國熱情投入到詩詞創作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