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飛捷報連連卻被宋高宗召回,千古忠臣死於“莫須有”!
嶽飛捷報連連卻被宋高宗召回,千古忠臣死於“莫須有”!小編給大傢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靖康之難後,宋朝軍事實力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
公元1127年,金國大軍攻破北宋都城開封,擄走徽欽二帝,史稱靖康之難,這是千年難得一見的歷史大變局。
兩位皇帝、後宮、親王、宗室婦女以及大批社會精英被擄到金國,也就是說,宋高宗趙構的親生父母、兄弟姐妹都在金國人手上,加上軍事實力差距,南宋處境艱難。
歷史上,犬戎入侵西周,殺死周幽王父子,擄走褒姒;五胡亂華,西晉被迫衣冠南渡,正統王朝從來沒有如此被動。

南宋君臣,在艱難中成長。
高宗趙構本就是一個機靈人,靖康之難前,他在金營當人質,宋軍偷襲金營,同為人質的宰相張邦昌擔心金國遷怒,驚恐不已,康王趙構則不以為意,不僅保存瞭自己的尊嚴,還讓金國誤以為趙構不害怕,所以是假親王,就把他給放瞭。
宋的軍事力量也有瞭進步,名將湧現。
北宋末年到南宋初年的二三十年裡,宋軍經歷瞭大致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童貫之流掌兵二十年,北宋軍隊腐敗混亂。
鎮守太原時,童貫手握幾十萬大軍。金兵尚遠,童貫作為軍隊最高統帥,隻因害怕,竟棄軍逃跑。此時的北宋軍隊,四字可總結:不堪一擊。
當金兵南下時,一路經過險關要津,全無宋兵抵禦,使金人都嘆息說,宋朝太無人瞭。足見當時宋朝軍隊的無能瞭。(胡繩《二千年間》)
第二階段:李綱、種師中等湧現,北宋雖然具備實力,卻不能發揮。
李綱是文臣,成功指揮瞭開封保衛戰,欽宗因此命令他帶兵去山西作戰,李綱畢竟不是武將,野戰失敗;
種師中即《水滸傳》中的小種經略相公,帶兵作戰是沒有問題的。種師中救援太原,朝廷補給不能跟進,友軍不能遵守軍令抵達戰場,士兵忠誠度不足,竟因為朝廷拖延獎勵臨陣潰逃,種師中救援太原,糧草不濟急於求戰,寡不敵眾而敗,本人戰死。
此時大宋軍隊,因宋太祖、太宗以來留下的各種軍事掣肘,無法發揮實力,隻勉強可戰。
第三階段:韓世忠、嶽飛等帶領的宋兵,已經具備野戰戰勝金國的實力,並取得瞭以少勝多的大捷。宋軍在各方面已經發生瞭根本變化,例如大儀鎮之戰,四十四歲的韓世忠不惜親自做誘餌,帶領少數士兵上陣廝殺,險些被擒殺,才最終把金兵引入包圍圈,殲敵上萬人。
這一階段,宋朝軍隊發生瞭根本性的變化,軍隊作戰能力已經隱隱超越瞭遊牧民族騎兵。

撼山易,撼嶽傢軍難,是宋朝軍事實力成長的縮影
善以少擊眾……猝遇敵不動,故敵(金國)為之語曰:撼山易,撼嶽傢軍難。(《宋史·嶽飛傳》)
一度所向披靡的金人,對嶽飛所治軍隊評價非常高。
嶽傢軍短短十幾年的裡成長為戰鬥力強悍的軍隊,是南宋整體軍事力量成長的縮影。嶽傢軍是如何打造的呢?
靖康之難後,高宗南渡,嶽飛跟隨老將宗澤守衛開封,組織河北、河南和山東一帶的義軍抗金,本來已經有瞭起色。宗澤因高宗不肯回中原忿忿而死,繼任者杜充鎮守開封,居然鎮壓抗金義軍,嶽飛阻擋無效。
後金兵南下,杜充不戰而棄中原南逃,嶽飛也奉命渡江。南北方的官方和民間的抗金力量陷入混亂,嶽傢軍收攏這些軍事力量,逐漸從幾千人發展到十萬人。
最關鍵的是,嶽傢軍是一支具備信仰的軍隊,“還我河山”的目的,明確而高尚。
嶽飛告誡“文官不愛財,武將不惜死”,治軍提出:
“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畢沅《嶽飛》)
嶽傢軍以光復河山為信仰,保持著昂揚的鬥志,宋軍有瞭質變。
另一方面,金軍統帥完顏宗弼說,金國在占領北方之後,士兵因為無法擄掠,戰鬥意志滑坡,且互相之間爭奪利益,各支軍隊之間開始喪失團結基礎。
郾城大捷,嶽傢軍勢如破竹,金軍已經不能抵擋南宋的反攻
金太宗死後,幼帝繼位,完顏撻懶掌權,主張把河南歸還南宋,返還徽宗遺體和南宋太後,平息兩國幹戈。宋高宗非常高興,準備同意金國的提議,派軍隊接收河南。
不久完顏撻懶在金國內部的政治鬥爭中失敗,全傢被殺,主戰派的完顏宗弼掌權,進攻宋軍,宋金雙方在淮河一線附近進行瞭多長戰役,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郾城之戰。
嶽傢軍是宋軍中戰鬥力最強的,直接從中路進攻金軍,同時可以護衛建康。他們很快就占領河南南部,志在光復河山的嶽飛,八萬軍隊分三路:一路守穎昌(河南許昌)、一路前往黃河以北組織義軍夾擊金國、自己帶輕騎兵駐守郾城。
金軍統帥完顏宗弼(《嶽飛傳》裡的金兀術)帶領金國最精銳的一萬五千騎兵和十萬步兵直奔郾城,準備集中優勢兵力,徹底解決嶽飛,兵力上看,嶽飛占據絕對劣勢。
金國騎兵非常厲害,以“鐵浮屠”和“拐子馬”聞名,曾短短幾年滅遼國,打得北宋幾十萬大軍丟盔棄甲:
“鐵浮屠”即騎兵和戰馬周身盔甲,以葦索相連,正面沖擊力巨大;
“拐子馬”由善射輕騎兵組成,負責兩翼突進,配合“鐵浮屠”,縱橫天下。
這些精銳騎兵,通常先在一旁觀戰,在戰場焦灼時突然加入戰場,極具突然性
兀術被白袍,乘甲馬,以牙兵三千督戰。兵皆重鎧甲,號鐵浮圖。(《宋史·劉錡傳》)
郾城城頭上的嶽飛看到完顏宗弼的騎兵,卻笑著說:“金人技窮。”
宋軍無論在勇氣還是技巧上,已超出完顏宗弼想象。嶽飛派兒子嶽雲出戰,嶽雲以步卒打頭,騎兵殿後。“鐵浮屠”雖周身鎧甲,馬腿關節卻無鎧甲保護。嶽傢軍步卒隻需將鐵浮屠三匹相連馬中的一匹的一條腿砍斷,三匹馬就全部癱瘓瞭。
鐵浮屠很快癱瘓,隨後嶽雲帶騎兵沖殺,金兵迅速崩潰。
完顏宗弼調兵支援,試圖穩住陣腳,嶽飛又親自帶領四十騎兵沖入金兵陣中,宋軍士氣大增。這支曾經追隨完顏宗弼滅亡遼國,兩次包圍開封的大軍,就這樣被兵少的嶽飛打散。
不甘失敗的完顏宗弼轉頭進攻位於穎昌的另一路嶽傢軍,嶽飛料敵先機,派嶽雲帶領八百親兵支援,廝殺當日,嶽雲和親兵“人為血人,馬為血馬”,幾進幾出,每個人都像極瞭小說中的趙雲,並與亂軍中殺死瞭完顏宗弼的女婿夏金吾和金軍副總帥。
此時,金軍已經黔驢技窮。嶽傢軍對陣金國精銳大軍,連續以少勝多,如同尖刀直指金國心臟,嶽飛與部下約定:
直搗黃龍府,與諸君痛飲。
表面上看,嶽飛的郾城--穎昌大捷是非常危險的軍事行為:兩翼缺乏策應,兵力又弱於對方,且嶽傢軍處於進攻態勢,沒有天險和軍事工事可以倚仗。
但這種情況下,嶽傢軍依然能夠大勝金國主力騎兵,恰恰能夠說明南宋軍隊此時已經具備瞭“直搗黃龍府”的實力。且北方民眾仍然思念故宋,此時不趁機恢復中原,幾十年之後,故國人老去,恐怕就再也不可能恢復河山瞭。
強大的軍隊,不能代表勝利;有瞭勝利,不能代表成功。
南宋在軍事上扭轉頹勢,影響不瞭宋高宗的和談之心。

高宗顧慮重重,以議和為主線
作為一國之君,自然不願意屈居人下。《宋史》記載,高宗命嶽飛戒酒時,曾說:
卿異時到河朔,乃可飲。
宋朝的河朔地區,應該指的是賀蘭山一代的蒙古草原,正是嶽飛《滿江紅》中的渴望之地。
“河朔幅員二千裡,地平夷無險阻。”(《宋史·地理志》)
足見高宗偶爾也有豪氣萬丈時,也希望讓嶽飛“踏破賀蘭山缺”。
但對於高宗趙構來說,有三把劍懸在他的心頭:
1、靖康之難前,還是康王的趙構曾經在金營為人質,親眼見識瞭金兵強悍和宋兵萎靡,對於戰爭勝利缺乏信心,徽欽二帝被擄走、南宋建立之初被金兵追趕,高宗心中有著極深的恐懼;
2、嶽飛、韓世忠、張俊、劉世光為南宋四大將,為瞭抵禦金兵,高宗給瞭他們這些帶兵的將領很大的自主權,而這些人長期帶兵在外,很容易擁兵自重。且嶽飛、韓世忠等人主戰,多次違背高宗意願,讓高宗心存忌憚;
3、高宗的親生父母在金國受辱,也是人質。古代,忠於皇帝則是忠於國傢,忠孝是為最高品質。對於高宗而言,營救父母,既終於徽宗,有孝順父母,是忠孝兩全的事情。
宋徽宗等人在金國受盡磨難,求救不斷,徽宗一度給高宗寫血書求救:
徽宗自燕山密遣閣門宣贊舍人曹勛至,賜帝絹半臂,書其領曰: “便可即真,來援父母。”(《宋史·宋高宗本紀》)
這種情況下,1135年3月,宋徽宗駕崩於冰天雪地的黑龍江,高宗嚎啕大哭,甚至怪罪1131年張浚在山西大散關尚原戰勝金兵;1141年宋金談判,高宗明確對金使說,如金國歸還徽宗棺木和太後,則答應金國包括稱臣、納貢、割地在內的一切條件,否則繼續開戰。
由此可見,靖康之難不僅僅滅亡瞭北宋,也讓金國掌握瞭制約南宋皇帝的鑰匙。

十三道金牌召嶽飛,千古忠臣死於莫須有
北伐頻傳捷報,高宗卻在朝堂上公開表示:戰爭塗炭生靈,南宋國力有限,雖能取勝,卻沒有兵力駐守
---這顯然是托詞的借口,中原本是宋土,就地可以招募守衛力量。
高宗總結“北伐隻會勝利,不能成功”。
宰相秦檜等人在一旁支持高宗的投降路線,下旨嶽飛班師回朝。嶽飛非常憤怒,當即上瞭一道《乞止班師詔奏略》,講到:
今豪傑向風,士卒用命,天時人事,強弱已見。功及垂成,時不再來,機難輕失。
高宗本就貪圖安逸,又心心念念自己的母親。恰巧此時有人對高宗講瞭楚漢爭霸時項羽要烹劉太公,劉邦作為一代雄主要分一杯羹的事情,導致高宗非常不高興。
嶽飛堅持北伐,又觸動瞭高宗的多條神經。朝廷一天接連簽發十三道金牌,每道金牌上的字都寫著
飛孤軍不可久留,令班師赴闕奏事。
高宗既恨嶽飛不肯為自己著想,也恨嶽飛抗命。他對同樣被下令班師的韓世忠說,當年郭子儀大軍在外,朝廷有召,任何事情都放下,也要回京。言下之意很明顯瞭,嶽飛已經危險。
嶽飛班師後,心中仍然不滿。隨後經歷一些摩擦,嶽飛、韓世忠、張俊三大將兵權被奪,宋金和談已定。
強大的軍事力量是金國放棄進攻南宋的根本,也是南宋要求歸還太後的支撐。所以高宗不會輕易殺掉這些武將,他需要優秀武將們活著,震懾金國。
嶽傢軍並不清楚其中的曲折,嶽飛已經隱居,手下們卻上書朝廷要求嶽飛指揮軍隊繼續北伐。結果消息泄露,秦檜誣陷嶽雲寫信操縱嶽傢軍謀反,韓世忠質問秦檜,寫信的事情無憑無據,怎麼能治嶽飛的罪呢?
秦檜回答,書信被燒很正常的,雖然沒有證據,但這件事可能會有(莫須有)啊。
獄之將上也,韓世忠不平,詣檜詰其實,檜曰:“飛子雲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世忠曰:“‘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宋史·嶽飛傳》)
本來嶽飛堅決不認罪,後一名獄卒說:君臣之間不能互相懷疑,否則不是大臣被殺,就是大臣謀反,嶽飛你如果出獄,必然懷疑皇帝要殺你,未來一定謀反。
嶽飛聞言認罪,把自己的生命獻給瞭最後的忠,享年三十九歲。
黃仁宇教授在《中國大歷史》中,對嶽飛的死有客觀的評論:
嶽飛不是軍閥,事實上他可以節制。要不然在華中大勝金人之後,不會因秦檜以皇帝名義召他南歸,即停止瞭與女真的戰役而就死地。